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个起源不同、日期相近的传统节日,唐代以后逐渐融并,但并非同一节日的别称。寒食节因“禁火寒食”的核心习俗得名,日期为冬至后105天(或106天),通常在清明节前12日;清明节则源自上古“”制度与春祭传统,日期为公历4月4日6日之间。随着历史演变,寒食节的习俗(如禁火、扫墓)逐渐融入清明节,最终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寒食节的习俗
1. 禁火寒食:寒食节最核心的习俗是“禁火”,家家户户熄灭旧火,禁止生火煮食,只能吃提前准备的冷食(如寒食粥、寒食面、青精饭、蛇盘兔等)。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制度(每年初春更换新火种)与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晋文公下令禁火寒食以表哀思)。
2. 祭扫祖先:寒食节早期是“野祭”(民间自行祭扫),唐代被纳入官方吉礼(《开元礼》规定“寒食上墓”),成为民间祭祖的重要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地,添土、挂纸钱,将“子推燕”(面燕)、“蛇盘兔”(面塑)等祭品撒于坟顶,寓意沾先祖德泽。
3. 插柳戴柳:柳是寒食节的象征之物,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的谚语。人们会在门前插柳、头上戴柳(或用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寓意怀念介子推(介子推死后抱柳而死)、追求政治清明,也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4. 踏青郊游:寒食节正值春和景明之时,人们会在扫墓之余踏青郊游,享受春光。唐代时踏青之风盛行,京都长安“士女游春,填塞都门”;宋代《清明上河图》也描绘了汴梁清明时节“花光满路、箫鼓喧天”的踏青盛况。
5. 其他娱乐:寒食节还有荡秋千、蹴鞠、斗鸡、咏诗等活动。荡秋千原为宫廷女子游乐项目,唐代传入民间;蹴鞠盛行于唐宋,是寒食节的重要娱乐活动(唐德宗、宪宗等皇帝都曾观看蹴鞠比赛);斗鸡则是民间常见的游戏(《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斗鸡、镂鸡子”)。
二、清明节的习俗
1. 扫墓祭祖:清明节保留了寒食节的扫墓传统,成为其最核心的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前往祖先坟地,清理杂草、培添新土、摆放祭品(如水果、鲜花、酒食)、焚香烧纸,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如今,扫墓方式逐渐多样化(如网上祭扫、家庭追思),但核心仍是慎终追远、感恩先人。
2. 踏青郊游:清明节延续了寒食节的踏青传统,成为“亲近自然、享受春天”的节日。人们会走出家门,到郊外散步、放风筝、野餐、欣赏春景(如桃花、杏花、柳树等),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踏青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3. 插柳戴柳:清明节保留了寒食节的插柳习俗,民间认为插柳可以“避邪”“带来好运”。人们会在门前插柳、头上戴柳,或用柳枝编成花环挂在屋檐下,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平安健康。
4. 吃特色食物:清明节有吃冷食的传统(源于寒食节),如江南的“青团”(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内包豆沙、枣泥等馅料)、北方的“寒食粥”(用大米、杂粮熬煮)、“清明果”(用米粉、艾草汁制成,形状各异)。这些食物不仅美味,还寓意“不忘先祖”“顺应天时”。
5. 其他活动: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活动。放风筝是清明节的重要娱乐活动,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或病痛,然后将风筝放飞高空,剪断风筝线,寓意“放走晦气”“带来好运”;荡秋千则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日,闺阁儿女竞相嬉戏,荡秋千为乐”);蹴鞠则是古代的“足球运动”(《文献通考》记载“蹴鞠始于唐,盛于宋”),宋代有《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太祖与大臣们蹴鞠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