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10天)。
今年初伏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虽时长较短,但暑热威力不减,仍需注意防暑降温。
入伏注意事项
1. 饮食:多酸多甘,补气去火
伏天气候炎热,饮食宜遵循“多酸多甘、补气去火”原则,可选用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冬瓜莲子粥等消暑粥品,既能补气清暑,又能调理脾胃。多吃苦瓜、西红柿等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鲜蔬果,慎食辛辣 *** 、肥甘油腻食物,少喝冷饮。夏季出汗多,补水要及时,不要等到口渴后再喝。
2. 运动:适量适度,避免暴晒
运动强度要适中,以散步、做操等轻度运动为宜,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等凉爽时段进行。运动后避免大量饮水或饮用冰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3. 起居:早睡早起,防寒避湿
夏天昼长夜短,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中午可睡1530分钟午觉,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精力。虽天气炎热,但需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不要直接对着空调或风扇吹,尤其是颈椎、腰部等部位;光脚踩地板易导致足部受凉,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4. 情绪:保持平和,预防“情绪中暑”
伏天高温易使人烦躁不安,需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生气。可通过听音乐、冥想、打坐等方式缓解情绪,做到“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5. 冬病夏治:抓住“黄金窗口”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冬病夏治”的更佳时机。对于慢性腹泻、过敏性鼻炎、哮喘、痛经等冬季易加重或发作的寒性疾病,可通过贴敷“三伏贴”、艾灸、拔罐等 *** ,借助自然界阳气,驱寒祛邪、温补阳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需注意的是,“三伏贴”并非“万能贴”,孕妇、2岁以下儿童、皮肤破损者、阴虚火旺者等人群不宜使用;贴敷期间忌烟酒、辛辣、生冷等 *** 性食物。
6. 防暑:警惕“隐形危险”
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时做好防晒(戴帽子、涂防晒霜),随身携带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退热贴)。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若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