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一,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围绕“迎冬”“补冬”“祈福”等主题形成了丰富的习俗活动:
1. 吃饺子:秋冬之交的仪式感
北方地区立冬必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形似耳朵,民间认为“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吃饺子可抵御冬季寒冷对耳朵的伤害;“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也让饺子成为节日必备美食,一家人围坐包饺子、吃饺子,寓意团圆美满。
2. 补冬:滋补身体的传统
“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后气温下降,人们通过饮食进补来抵御寒冷、补充元气。南方地区多吃鸡鸭鱼肉、甘蔗、炒香饭等:福建闽中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认为甘蔗能保护牙齿、滋补身体;潮汕地区吃炒香饭,用糯米、花生、虾米等炒制,香气扑鼻。北方地区则以面食为主,部分地区会熬制草根汤(用山白芷根、盐肤木根等熬制),加入鸡、鸭肉,补肾健胃。
3. 祭祀祖先:感恩与祈福
立冬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古称“冬烝”之祭。人们用新收获的稻子、时令佳品(如鸡、鱼、猪肉)祭祀祖先,感恩丰收,祈求祖先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部分地区还有“卜岁”习俗,如福建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庙卜问来年丰歉,霞浦农民到龙首山舍人宫田祖前“问苗”,丰收后演戏酬神。
4. 贺冬:庆贺冬日来临
贺冬亦称“拜冬”,汉代已有此俗。东汉《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士大夫家拜贺尊长,民间男女穿鲜衣相揖,称为“拜冬”。如今,贺冬的形式简化,但仍保留着亲友间互赠礼物、问候的习俗。
5. 冬泳:挑战寒冷的时尚
近年来,冬泳成为立冬的新风尚。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的冬泳爱好者,会在立冬当天跳入冰冷的水中,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寓意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冬泳需注意安全,需有基础且结伴而行。
6. 冬酿:酿造冬日的美味
立冬后气温降低,细菌不易繁殖,是酿酒的更佳时节。绍兴地区有“立冬开酿黄酒”的传统,将糯米、麦曲、鉴湖水混合,经过长时间低温发酵,酿成醇厚的黄酒;浙江金华火腿也在立冬后开始“正冬腿”的腌制,利用冬季干燥寒冷的气候,使火腿肉质紧实、香味浓郁。
7. 修农具、制肥料:农闲的准备
北方农事结束后,农家会利用冬闲时间检查、修理农具(如锄头、镰刀),或重新添置新农具,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收拢枯枝落叶、杂草,制成堆肥,为来年种植提供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