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称“上巳”,最初定于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祓禊”(fú xì)习俗,即人们在水边举行祭祀仪式,用香草沐浴以祛除邪气、祈求健康。汉代以后,节日逐渐增添娱乐性,如曲水流觞(文人雅士在水边饮酒赋诗)、踏青游春(民众出城赏花游玩)等活动。唐代时,上巳节达到鼎盛,帝王会在曲江池赐宴群臣,百姓纷纷参与禊饮踏青。宋代以后,随着理学兴起,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化,与清明节、寒食节合并,但其传统仍保留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上巳节在壮族、侗族、畲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仍十分隆重:壮族的“歌圩节”以对歌、抛绣球为特色,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场合;黎族的“三月三”则是祭祀祖先、祈求新生的重要节日,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寒食节(农历三月,具体日期因年份而异)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清明前12天),节日期间禁烟火、吃冷食(如冷馒头、冷糕点)。其起源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相传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复国后隐居不出,被烧死在绵山,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禁火)。
唐代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原本的冷食习俗被清明扫墓、踏青等活动取代,最终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
3. 清明节(农历三月,通常在三月上旬或中旬)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宋代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清明成为集祭祀、娱乐于一体的节日。
如今,清明节已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中国人传承家族记忆、亲近自然的重要节点。
4. 妈祖诞辰(农历三月廿三)
妈祖诞辰是纪念航海保护神林默的节日,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逝世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妈祖信仰始于宋代,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渔民、船工常在诞辰日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海上平安。
在妈祖的故乡福建莆田,每年三月廿三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包括祭祀仪式、文艺表演、美食展销等,吸引众多信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