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西方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固定在每年4月1日。其最典型的活动是互相开玩笑、搞恶作剧:人们会用假话、假动作或假物品愚弄他人,比如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街上,暗处拉线;将砖头放在破帽子下搁在马路中央;小孩谎称书包破洞或脸上有黑点,等大人查看时喊“四月傻瓜”跑开。还有鱼宴(用纸板做彩色小鱼请帖,餐桌上摆满鱼形装饰和鱼制品)、做假菜(如莴苣叶下藏牡蛎鸡尾酒、烤土豆实则是甜面包屑加鲜蘑)等特色习俗。这些活动以轻松幽默为核心,旨在通过玩笑缓解日常压力、增进人际互动。
愚人节的起源争议
愚人节的起源并无统一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说法:
1. 法国格里历改革说(最普遍):1564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推行格里历(现行阳历),将新年从4月1日改为1月1日。部分守旧派拒绝接受新历,仍按旧历在4月1日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此进行嘲弄,给守旧派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聚会,并称其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这种行为逐渐演变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传入英国,后由英国移民带到美国。
2. 宗教说:部分观点认为,愚人节起源于15世纪宗教革命后的“说谎节日”。当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建立“异端裁判所”,将非徒视为异端,每年4月1日处以死刑。臣民为缓解恐惧,以说谎取乐,逐渐形成愚人节传统。
3. 亚当诺亚传说:相传上帝以洪水毁灭世界时,仅诺亚一家乘坐方舟幸存。洪水稍退后,诺亚于4月1日放出白鸽探查陆地,但未找到。后人认为这一天做无意义的事(如白鸽“白工”)是愚蠢的,故形成愚人节。
4. 印度诠俚节说:印度“诠俚节”(Holi)规定,每年3月31日不分男女老幼可互相开玩笑、愚弄,以娱乐身心。部分学者认为,愚人节可能源于此节日的传播与演变。
5. 古罗马与欧洲传统:古罗马的“嬉乐节”(3月25日)、中世纪欧洲的“傻瓜节”(12月28日)均与愚人节有相似之处,被认为是其前身。这些节日均有狂欢、愚弄的元素,逐渐融合为4月1日的愚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