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论述中,“三气”常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核心气:
先天之气:藏于肾,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根基,决定体质强弱、生长发育及寿命长短;
水谷之气:由脾胃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生成,是人体气血的主要来源,滋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清气: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入,与水谷之气结合形成宗气(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三者相互依存、转化,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平衡。
2. 道教哲学中的“三气”
道教宇宙生成论中,“三气”是万物化生的本原,常见有两种表述:
玄、元、始三气:道教经典《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云笈七籤》记载,“道”分化为玄、元、始三气,分别对应天、地、人三才,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
太阴、太阳、中和之气:道教认为天地间存在三种阴阳平衡的气,其中太阴(阴气)、太阳(阳气)为两极,中和之气(阴阳调和)为万物生长之基。
3. 文学典故中的“三气周瑜”
出自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指诸葛亮三次用计激怒东吴将领周瑜的故事:
一气: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巧取荆州,破坏周瑜“联刘抗曹”的计划;
二气:周瑜设计“赔了夫人又折兵”(将孙尚香嫁刘备以换回荆州),被诸葛亮识破;
三气:周瑜欲取西川时,诸葛亮先发制人,周瑜因计谋屡次落空,气愤交加而亡。故事凸显诸葛亮的智慧与周瑜的气量狭隘。
4. 壮族传统医学中的“三气同步”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是其核心自然观,指天气(上部,属天)、地气(下部,属地)、人气(中部,属人)三者息息相通、同步运行:
自然界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气调和,万物得以化生;
人体中,上部(头面、心、肺)与天气相应,下部(肾、膀胱、胞宫)与地气相应,中部(肝、胆、脾、胃)为人气枢纽,三者协调则气血调和、脏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