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见面常把右手放胸口,上身微倾致意。
2. 男子相见多握手;女子相见常拥抱并贴右脸。
3. 常用问候语有“撒拉木”(您好)。
4. 讲究尊老爱幼,路遇长者让路、让座。
5. 家中最年长者坐上座,小辈不上前抢座。
6. 小辈在长者面前不饮酒、不吸烟。
7. 递物、接物多用双手,以示尊重。
8. 家庭普遍行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
9. 割礼多在男孩7—12岁举行,被视为迈向成年的标志。
10. 人名多为本名+父名构成,体现家族传承。
二、饮食与待客
11. 主食以馕、抓饭、拉面、包子为主。
12. 馕用小麦或玉米面在特制火坑烤制,圆形、大小厚薄不一。
13. 抓饭( *** 尔语“颇罗”)以大米、羊肉、胡萝卜、羊油等焖成,味香浓郁。
14. 蒸包子称“曼它”,烤包子称“撒木萨”,常用羊肉丁与洋葱做馅。
15. 常见面食还有汤面、炒面、纳仁面等。
16.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蔬菜相对较少。
17. 日常喜饮茶;传统茶以小豆蔻、肉豆蔻、肉桂、丁香、孜然、胡椒、干姜、荜澄茄等十余种香料调配,助消化、驱寒。
18. 待客常先敬茶,以双手奉上。
19. 客人来访,常以清水净手(一般三遍),再入席。
20. 用餐多在餐布上摆点心、瓜果与主食,讲究礼让与分享。
三、服饰与仪容
21. 男子外衣称“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腰系长带。
22. 女子多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
23. 妇女和姑娘喜爱用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
24. 饰品常见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25. 妇女外出多带头巾或蒙面纱。
26. 男女老幼普遍戴“尕巴”/“朵帕”(四楞小花帽),绣工精美。
27. 传统发型上,未婚少女多梳十几条小辫;婚后常梳两条,或盘发髻并以新月形梳子装饰。
28. 城市地区日常也流行时装与现代搭配。
四、居住与家庭
29. 传统为庭院式住宅,常见“外间—餐室—后室”的布局。
30. 庭院多栽葡萄、果树、白杨,环境清雅。
31. 室内多挂壁毯、铺地毯,土炕上亦常铺地毯。
32. 居住讲究清洁整齐,院落与室内常打扫。
33. 家庭结构以小家庭为主,子女婚后多分户另居。
34. 父母常留幼子在身边,承担养老送终。
35. 亲属称谓多限于祖孙三代直系之间。
五、节庆与礼俗
36. 主要传统节日多源于教历: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诺鲁孜节。
37. 古尔邦节:有条件者宰牲(羊、牛或驼),亲友团聚、歌舞庆祝。
38. 肉孜节:成年教徒封斋一月(日出前与日落后进食),期满开斋,走亲访友。
39. 诺鲁孜节:在每年3月20—22日,寓意“春雨日/新年”,有做诺鲁孜饭、走亲访友、迎新祈福等习俗。
40. 家中遇红白喜事,邻里多互助协助。
41. 人生礼俗中,新生儿行命名礼、摇床礼;男孩7—12岁行割礼。
42. 婚礼通常隆重且热闹,常伴歌舞与宴请。
43. 丧葬多行速葬、薄葬,依教规净身、白布缠裹、殡礼后安葬。
六、艺术与娱乐
44. 音乐瑰宝为“十二木卡姆”,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2005年列 *** 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5. 代表性乐器有独它尔、热瓦甫、达甫(手鼓)等。
46. 民间舞蹈以赛乃姆最普及,亦常见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等。
47. 群众性娱乐有麦西来甫(聚会、歌舞、娱乐的综合活动)。
48. 传统体育有达瓦孜(高空走绳)、刁羊、摔跤等。
七、语言文字与文学
49. 使用 *** 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 *** 字母为基础。
50. 文学成就辉煌,代表作品有《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乌古斯可汗传》、《真理的入门》、《五部长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