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大: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之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的太阳热量减少,气温较白露时更低,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初霜。
露水增多且更冷:随着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水,且露水因低温更显寒凉,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说法,形容白露时露水晶莹,寒露时露水即将凝结成霜。
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转折:寒露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段,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南方秋意渐浓,蝉噤荷残,部分地区可见白云红叶或早霜。
降水减少,秋燥明显:寒露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降水明显减少(华北10月降水量约为9月的一半,西北地区仅几毫米)。空气湿度下降,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裂等“秋燥”症状。
多晴朗天气,秋高气爽:冷高压控制下,寒露期间多为晴空万里,光照充足,大气透明度高,是全年日照率较高的节气之一,适合户外活动,但也因地表散热快,早晚气温更低。
寒露出行注意事项
加强保暖,重点护足:寒露后气温骤降,“寒从脚生”,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的循行部位,受寒易引发感冒、腹痛、关节痛等疾病。出行需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如羊毛袜、加绒鞋),避免光脚或穿凉鞋;睡前用38℃40℃的温水泡脚(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预防秋乏,避免疲劳驾驶:秋季气候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俗称“秋乏”),驾车出行时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行车途中若感到困倦,应及时停车休息(如服务区、高速出口),切勿强行驾驶;长途自驾前检查车辆状况(如轮胎气压、刹车性能、灯光系统),确保车况良好。
注意雾天安全,正确使用灯光:寒露时节,昼夜温差大,夜间和清晨易出现大雾天气(尤其是山区、水域附近),能见度低,影响行车安全。雾天出行需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能见度<100米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禁止使用远光灯(远光灯会被雾气漫反射,降低可视度);保持低速行驶(能见度<100米时车速≤60km/h,能见度<50米时车速≤20km/h),与前车保持足够安全车距(能见度<100米时车距>100米);避免急刹车或超车,防止追尾事故发生。
警惕“秋燥”,补充水分:寒露时节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咳嗽少痰等症状。出行前可准备保温杯,随身携带温水(避免饮用冰水,以免 *** 肠胃);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芝麻、百合),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避免加重秋燥。
注意出行安全,防范意外:寒露后,山区、农村道路可能因秋收或降雨出现湿滑、坑洼等情况,驾车时需减速慢行,避开积水、泥泞路段;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需选择安全路线,避免前往未开发的山区或危险区域;携带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防晒霜),预防感冒、紫外线伤害;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