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是谁

admin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学者、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网红”的多维身份

郑强是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资深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因犀利教育观点被公众熟知的“网红教授”。他的职业生涯横跨学术研究、高校管理与教育公益,始终聚焦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的核心议题。

一、基本信息与当前职务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是谁

郑强,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于重庆,籍贯福建武夷山,1985年6月加入中国。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山西大同大学特聘教授及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名誉教授”。

二、教育与学术背景

郑强的学术生涯起步于浙江大学:1978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8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深造,1988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四川联合大学(现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攻读博士,1994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徐僖院士)。

19921994年,他赴日本京都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任客座研究员,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为其后续学术成果奠定了国际视野。

三、科研方向与主要成果

郑强主要从事聚合物流变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军学者之一。

学术贡献:他提出“两相流变”模型(被国际上誉为“Th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解决了多相/多组分复杂高分子填充体系流变学的理论难题;截至2024年1月,发表SCI收录论文710余篇(其中IF>10论文92篇),SCI他引16000余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出版《高分子流变学》专著1部。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

获奖情况: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排名之一)、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之一)。

四、教育管理经历

郑强的教育管理生涯涵盖多所高校,始终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期间分管学生工作与本科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任贵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在此期间,他推动校园环境改造(如将学生逃课的“逃课林”改为草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贵州大学的办学水平与影响力;2018年,贵州省委省授予他“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特别贡献奖”。

2016年12月至2020年4月,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厅级),回归母校参与学校整体发展决策。

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期间,他关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问题,呼吁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五、社会影响与公众形象

郑强因敢讲真话、直击教育痛点的 *** 演讲被称为“中国教育‘郑’能量”。他的观点涵盖教育功利化、人才价值观、西部地区发展等多个领域:

批评教育功利化:“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太好找,艰苦的工作你又没有勇气去做”;

呼吁教育公平:“中国的西部大量需要人才,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趴在起跑线上了”;

强调通识教育:“大学不是为社会的一个具体需求去定制人才,要学好基础、夯实基础,才能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

他的演讲视频被广泛传播,曾获“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2014中国好校长”“首届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全国公办高校在任书记校长唯一当选者)等荣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网红教授”。

六、退休后的工作重心

2023年底,郑强正式退休,但并未离开教育事业。他继续担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西部地区教育公益中:

2025年1月,他重回贵州,向湄潭县浙大小学的“郑强奖助学奖教基金”追加捐赠150余万元(该基金已累计接收捐款416万余元);

近年来,他频繁进入贵州深山,开展支教活动,与学生同吃同住,推动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倾斜。

郑强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教育”与“科研”展开,他用学术成果支撑学科发展,用管理实践推动高校改革,用公众言论引发社会对教育的思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影响力的学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