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罡星是中国古代星宿体系与道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其本源与北斗七星密切相关。最初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即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颗星组成的柄状结构),古人通过观察斗柄的指向判断季节更迭(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后来逐渐演变为道教北斗丛星中的三十六颗神煞星,称为“三十六天罡”,每颗星对应一位神将(如《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即被附会为三十六天罡星与七十二地煞星转世),被视为至阳至刚的象征,代表天界正神或正义力量。
在道教文化中,天罡星的地位尤为重要:它是“天之柄星”,主生杀、掌阴阳,与“河魁”(北斗斗魁)共同构成雷法的核心(“天罡属火,所指之方为雷门”);道教认为人体也有“天罡穴”(位于脐下三寸),修真者通过沟通天罡星与天罡穴,可炼就罡气罩体、避邪驱魔的能力。
二、天罡掌断吉凶法
天罡掌诀(又称“天罡六壬神课”)是一种源于诸葛武侯的简易占卜术,以“加孟、加仲、加季”为核心判断逻辑,操作便捷、针对性强,广泛流传于民间。
1. 核心规则
起月例:以口诀确定每月初一的干支位置,依次轮数至所需日期。口诀为:“正九寻牛五月鸡,二八须从子上随。三七都依亥上起,四六还来戌上移。十月十二寅上数,冬月当从卯上推”(如正月从丑日起初一,二月从子日起初一,依此类推)。
起十将:从月初一日上起子时,依次顺推至所需时辰(如辰时则在卯上起子时,辰上起丑时,巳上起寅时,午上起卯时,未上起辰时);然后从未上退一位到午上起“天罡”,依次为太乙、胜光、小吉、传送、从魁、河魁、登明、神后、大吉(最后三将“登明、神后、大吉”为判断关键)。
判断标准:以“登明、神后、大吉”三者落在“子、午、卯、酉”(四仲位)的情况判定“天罡加孟、加仲、加季”:
登明(本辰在亥,属“寅申巳亥”四孟)遇子午卯酉→天罡加孟;
神后(本辰在子,属“子午卯酉”四仲)遇子午卯酉→天罡加仲;
大吉(本辰在丑,属“辰戌丑未”四季)遇子午卯酉→天罡加季。
2. 常见事项断辞示例
天罡掌诀针对日常生活场景了具体断辞,以下为主要例子:
占久雨不晴:天罡加孟→雨继续;加仲→云散;加季→雨绵绵。
占求财有无:天罡加孟→难求;加仲→空手;加季→可得。
占行人不来:天罡加孟→未动;加仲→中途;加季→返回。
占出行吉凶:天罡加孟→大吉;加仲→防祸;加季→平稳。
占生产男女:天罡加孟→男;加仲→女;加季→难产。
需要注意的是,天罡掌诀忌空亡日时占卜(空亡日时为:甲子旬见壬戌癸亥日及戌亥时,甲戌旬见壬申癸酉日及申酉时,依此类推),此时占卜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