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忌,又称“杨公十三忌”“杨公祭”,是中国旧时汉族民间流行的百事禁忌日。每年固定有十三个忌日,涵盖正月、二月直至十二月,分别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这些日子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不吉”,不适宜开展重大活动。
杨公忌的由来传说
关于杨公忌的起源,民间主要有四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杨家将悲壮传说:北宋时期,杨继业率领杨家将在两狼山与辽军作战,因“羊(杨)遇两狼”的地名之忌陷入埋伏,兵败滩。大郎替宋王死、二郎短命身亡、三郎马踏肉泥、四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为僧、七郎被乱箭射死,杨老令公最终碰碑殉国。这天恰是五月十三,且“十三”与“失散”谐音,后人将此日定为“杨公忌”,以纪念杨家将的忠烈。
杨公狂言惹祸传说:古时有位杨姓老翁(杨公),家有十三个儿子且家财万贯,因口出狂言“每月死一个儿子还能剩一个过年”,触怒玉帝。玉帝下令每月收他一个儿子,从正月十三开始,每月递减两天(如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闰七月时七月收两个儿子(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最终十三个儿子全部去世。人们将杨公儿子归天的日子称为“杨公忌”,警示后人慎言。
风水宗师杨筠松传说: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人称“杨救贫”)一生为贫苦百姓堪舆造葬,却多次遭歹人暗害,共有十三次险象环生。弟子们为纪念师父的十三次劫难,将他每次脱险的日子定为“杨公忌”,并规定这些日子不宜从事造葬、开张等活动。
纪念忠臣杨继盛传说:明代忠臣杨继盛(号椒山)因弹劾权奸严嵩十大罪状,被诬陷入狱,三年后遇害。临刑前赋诗“丹心照千古,浩气还太虚”,民间为痛恨权奸、纪念他的气节,将他的忌日定为“杨公忌”。
杨公忌的传统禁忌
旧时民间对杨公忌日的禁忌较为严格,主要包括:忌出行(认为出门易遇不测)、忌嫁娶(觉得会影响夫妻运势)、忌动土(担心破坏风水招致灾祸)、忌开张(认为不利于生意兴隆)。部分地区还有“能走初一十五,不行杨公忌日”的俗语,强调对这些日子的规避。
杨公忌的流行与现状
杨公忌曾在汉族地区广泛流行,尤其在山西、浙江台州农村等地保留较完整的习俗。但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人对传统忌日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杨公忌的流行范围已明显缩小,更多成为一种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