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75°。其名称源于“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的农谚,意为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亟需抢收;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也进入更佳播种期,因此“芒种”也被称作“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典型的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芒种的农事活动以“三夏”(夏收、夏种、夏管)为核心:夏收阶段需及时收割成熟的麦类作物,避免因连阴雨导致发芽或霉变;夏种阶段要抓紧播种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确保其在秋霜前成熟;夏管阶段则需对棉花、春玉米等进行追肥、浇水、除草及病虫害防治,保障作物生长。
芒种的物候特征鲜明:一候螳螂生,上一年深秋产的螳螂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小螳螂开始活动;二候鵙(jú)始鸣,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鸣叫,标志着夏季鸟类活动的活跃;三候反舌无声,原本能模仿其他鸟鸣的反舌鸟因阴气渐盛而停止鸣叫。
在文化习俗方面,芒种有祭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梅等活动。祭花神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通过祭祀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来年花开的期盼;安苗是皖南地区的农事习俗,种完水稻后,家家户户用新麦面 *** 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的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打泥巴仗是贵州侗族的特色活动,青年男女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者被视为更受欢迎的人;煮梅则是南方地区应对梅雨季节的传统,将青梅煮制后食用,缓解酸涩并补充营养。
夏至:白昼最长与阴阳转折的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90°。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如北京白昼约15小时),且越往北白昼越长,故有“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的说法(《恪遵宪度抄本》)。
夏至是天道循环的重要转折点,过了夏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日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谚语。虽然白昼最长,但夏至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继续积蓄,真正的暑热天气(三伏天)通常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约在小暑时节)。
夏至的物候特征体现了阴阳交替: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知了因感受到阴气滋生而鼓翼鸣叫,标志着夏季昆虫活动的旺盛;三候半夏生,喜阴的药草半夏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体现了夏季阴生阳退的自然规律。
在文化习俗方面,夏至既是节气也是古老的节日(古称“夏节”“夏至节”)。古人有祭神礼典,感谢天赐丰收并祈求秋报;北方地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用新麦面 *** 面条,庆祝麦收;还有女子头上戴枣花的习俗,采集盛开的枣花戴在头上,寓意吉祥;江南地区则有观莲节,人们泛舟赏荷、放莲灯、品莲馔,享受夏日荷塘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