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指的是什么 地支是什么

admin

地支,又称“十二地支”“十二辰”“十二子”,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天干”(甲、乙、丙等)配合使用,用于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其名称源于《辞源》“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的解释,天干为“干”(主干),地支为“支”(分支),二者共同构成干支纪年法。

地支的具体构成

地支共包含十二个符号,按固定顺序排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明代以前,地支曾用“困顿、赤奋若、摄提格”等古称(如《尔雅·释天》《三命通会》记载),后逐渐简化为现行名称。

地支指的是什么 地支是什么

地支的核心功能

1. 纪时体系:

纪年:与天干组合成“六十甲子”(如甲子年、乙丑年),循环记录年份(如2024年为甲辰年,2025年为乙巳年);

纪月: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依次类推(如农历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

纪日:用干支组合标记每日(如甲子日、乙丑日);

纪时:将一日分为12个时段(“十二时辰”),对应地支(子时23:0001:00、丑时01:0003:00等)。

2. 文化符号载体:

地支与五行、方位、生肖等深度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五行属性:子、亥属水,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辰、戌、丑、未属土;

方位对应:亥、子、丑属北方,寅、卯、辰属东方,巳、午、未属南方,申、酉、戌属西方;

生肖关联:子对应鼠、丑对应牛、寅对应虎等,形成“十二生肖”体系;

节气关联:十二月建(如建子、建寅)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反映阴阳气的消长变化。

地支的起源与发展

地支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三命通会》《春秋命历序》等文献记载,天皇氏发明干支以定日月度,轩辕时期的大尧氏将其应用于历法体系。最初,地支作为记事符号,后逐渐发展为描述阴阳气消长、记录时间的工具,最终融入干支历法,成为中国古代历法的核心框架。

地支的文化应用

地支不仅是历法工具,还在命理学、风水、中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命理学:通过“四柱八字”(年、月、日、时地支与天干的组合),分析个人性格、事业运势(如地支相冲预示矛盾,合局带来助力);

风水:用方位地支(如坐北朝南对应“子午线”)调整房屋气场,提升运势;

中医:地支对应脏腑(子对应胆、午对应心),用于解释人体生理节律(如子时胆经当令)。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