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季整体气候趋势:全国大部偏暖,但冷暖起伏显著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及多省份气象部门预测,20242025年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其中北方地区(如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偏高更为明显。但需注意,偏暖并不意味着气温持续升高,季内冷空气活动频繁,阶段性降温过程强烈,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大幅降温,体感温度较低。
是否存在极寒天气?区域性与不确定性并存
1. 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低温:
2025年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华南西部等区域可能出现轻度偏冷或极端低温。例如,新疆20242025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0.2℃,其中天山山区、南疆分别偏低0.5℃和0.8℃;12月至2月期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可能出现40℃以下的极端低温(如黑龙江42℃、吉林40℃),但此类极端低温范围有限,并非全国性事件。
2. 极寒天气的不确定性:
尽管部分区域可能出现极端低温,但全国性60年一遇冷冬的概率极低。气象学上,冷冬需满足“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低2℃以上”且“50%以上区域出现极端低温”两个条件,当前预测未达到这一阈值。拉尼娜现象、北极海冰减少等因素虽可能增加冷空气南下概率,但厄尔尼诺效应(全球变暖背景)也会抵消部分降温,因此极寒天气的范围和强度仍存在不确定性。
需重点关注的防范方向
北方地区:需防范1月下旬至2月的强降温及暴雪天气,提前加固大棚、储备保暖物资,关注交通(道路结冰)及能源供应(电网负荷)风险;
南方地区:虽整体偏暖,但湿冷感明显,需防范降雨(或冻雨)对交通的影响,同时做好防潮防寒准备;
极端天气应对:无论气温整体偏暖与否,阶段性极端低温都可能对弱势群体(老人、儿童)、基础设施(供电、供水)造成影响,需提前储备食物、水及取暖设备,关注官方天气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