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玩月

admin

中秋玩月是中国中秋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其核心是“伴月游赏”,贯穿了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全民参与,承载着对团圆、美满的向往,历经千年演变,成为中秋节更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之一。

一、中秋玩月的起源:从祭月到玩月的演变

中秋玩月的雏形可追溯至汉代,汉武帝曾在望鹄台西侧建造“俯月台”(又称“眺蟾台”),登台眺望水中月影,被视为玩月的早期形式。唐代以前,中秋仅为“秋分夕月”的祭月仪式,尚未形成全民玩月的风气。至唐代,随着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交融,中秋被正式定为节日,唐人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与中秋结合,赋予月亮浪漫色彩,玩月之风大兴。文人墨客纷纷以月为题赋诗,如欧阳詹与友人讨论“玩月”时提到“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认为中秋之月最适合游赏。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玩月

二、唐宋时期:玩月之风的盛行

唐代是中秋玩月的之一个高峰。皇室贵族会在中秋夜举办“中秋晚会”,结饰台榭、摆设盛宴,欣赏明月;民间则“争占酒楼玩月”,即使贫苦人家也会“解衣市酒”,不愿错过这一雅趣。宋代进一步扩大了玩月的范围,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狂欢。《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夜市通宵营业,儿童彻夜嬉戏,甚至“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不仅是赏月,更融入了宴饮、聚会、娱乐等元素,成为连接皇家与民间的共同节日。

三、明清时期:玩月的世俗化与女性参与

明清时期,中秋玩月的世俗情趣愈发浓厚,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节日(部分地区称“女儿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提到“中秋俗谓之团圆节,人家妇女多于是夕盛妆出游,谓之走月亮”;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女性们会在中秋夜结伴而行,走过至少三座桥(称“走三桥”),祈求健康、婚姻美满。江南地区还有“摸秋”习俗,妇女结伴到菜圃偷摘南瓜(象征“宜男”),寄托求子愿望,成为玩月的一部分。

四、各地玩月的特色习俗

中秋玩月的形式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江南“走月亮”:苏州、上海等地妇女中秋夜盛装出游,走过三座桥,边走边唱“唱月”歌谣(如“唱月来,唱月来,来年日子好过来”),并比较自制“月”(面饼)的好坏,评选“月王”,最后分食“月王”,寓意团圆。

广东“竖中秋”:广州及周边地区中秋夜会在楼台竖起高杆,悬挂灯笼(甚至数百个),富家灯笼上砌有“贺中秋”字样,家人聚饮于台下,称为“竖中秋”。此俗至今在香港仍保留,成为当地中秋特色。

山东“唱月”“比月”:山东农村孩子会 *** 特制面饼“月”(大而厚,插有红枣、面塑)和“月鼓”(小而多,装饰精美),中秋夜端着“月”上街“唱月”(唱吉祥话),随后聚集比“月”,评选“月王”,掰开“月王”分食,寓意分享团圆。

福建“请月姑”:福建浦城等地女子中秋夜会“请月姑”(向月神祈求),通过占卜预测婚姻、生育等事,成为女性参与玩月的重要方式。

五、玩月习俗的文化内涵

中秋玩月的本质是“人与月的对话”,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从唐代的雅趣到明清的世俗,玩月从贵族走向民间,从单纯的赏月到融入祈福、团聚等元素,始终围绕“团圆”这一核心。无论是皇室的“中秋晚会”、民间的“走月亮”,还是女性的“比月”“唱月”,都寄托了对亲人团聚、生活美满的向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