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书多为红纸竖写(以双数为宜,寓意“好事成双”),结构严谨且富有仪式感,核心是传递两家联姻的诚意与对婚姻的祝福。
1. 开头标识:首列写“喜帖”或“婚书”二字(字体稍大,居中),明确文书性质;第二列写男方父亲的名讳及谦称,如“婚眷×××顿首拜上”(“婚眷”为男方家族自称,“顿首”是传统礼节);第三列写女方父亲的尊称,如“大德望翁×老亲家先生台鉴”(“大德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台鉴”是请对方阅看的敬语)。
2. 主体内容:第四至第七列为誓词核心,常用“伏以 吾门犬子×××男 / 君门令爱×××女 / 作结为佳偶 / 天永戴百年”的格式,明确新人身份与结合意愿(“伏以”是传统起语,“犬子”“令爱”分别是对自家儿子、对方女儿的谦称与尊称);第八至第九列写婚礼时间,如“谨选公元××××年××月××日(农历××年××月××日)谷旦”(“谷旦”指吉日,“公元”“农历”需同时标注,兼顾传统与现代习惯)。
3. 结尾安排:第十列写婚礼地点,如“择于×××大酒店举行婚礼大吉”;第十一列写伴娘信息(可选),如“伴娘属××大吉 有无禁忌”(注明伴娘生肖及新人娶送的禁忌,如忌“虎”“蛇”等相冲生肖);第十二列写男方父亲的再顿首,如“婚眷×××再顿首”,结束全文。
二、常见婚书誓词范文
1. 经典民国风:“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语言凝练,既有“桃花灼灼”的当下美好,又有“瓜瓞绵绵”的未来期许,是民国时期更具代表性的婚书誓词)。
2. 传统吉祥风:“嘉礼初成,良缘遂缔;情敦鹣鲽,愿相敬如宾;祥叶螽麟,定克昌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共盟鸳蝶。此证。”(用“鹣鲽”(比翼鸟)、“螽麟”(子孙昌盛)等意象,强调夫妻恩爱与家族兴旺,符合传统婚姻“传宗接代”的核心诉求)。
3. 文艺抒情风:“桃之夭夭,宜室宜家;叶之蓁蓁,温润而泽。至此两姓联姻同枝连理,愿共赴白首之约欢度岁月。今度良缘既成,和光同尘,永以为好也。”(引用《诗经·周南·桃夭》的经典意象,语言优美,充满诗意,适合喜欢文艺风格的情侣)。
4. 现代简约风:“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偕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保留传统“关雎”“麟趾”等典故,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现代人对“仪式感”的追求)。
三、注意事项
1. 传统礼仪:书写时需用毛笔(或钢笔),从右往左竖写(传统格式);内容需避讳,如避免“死”“离”等不吉利字眼;新人及双方父母的名字需写全称,不能用绰号。
2. 现代调整:若为现代使用,可简化传统格式(如用横写、打印),但需保留核心元素(新人姓名、结婚时间、地点、誓词);若有特殊信仰(如宗教),可加入相应元素(如“奉日月为盟,昭天地为鉴”),但需尊重双方家庭意愿。
3. 法律提示:传统婚书是婚姻的象征,但不具备法律效力,若需证明婚姻关系,仍需(法律要求的婚姻登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