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与发展均与西方文化、宗教及历史紧密相关。
1. 西方传统节日的核心属性
情人节(Valentine's Day),又称圣瓦伦丁节(Saint Valentine's Day),日期固定为每年公历2月14日,是西方国家更具代表性的浪漫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宗教与民俗传统,经过化与近代文化演变,逐渐成为全球流行的“爱情节日”。
2. 起源:与古罗马习俗的融合
情人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纪念殉教者瓦伦丁。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禁止结婚以扩充军队,神父瓦伦丁(Sanctus Valentinus)私下为情侣主持婚礼,最终被处死(公元270年2月14日),徒为纪念他设立了“圣瓦伦丁节”;二是古罗马牧神节的转化。牧神节(Lupercalia)是古罗马人庆祝春天、祈求生育的节日,包含抽签配对的习俗(年轻男子从盒子中抽取女子名字,成为一年伴侣)。兴起后,教士将牧神节改为圣瓦伦丁节,保留了“求爱”的主题。
3. 发展:从中世纪到全球的传播
中世纪时,情人节逐渐与宫廷爱情文化结合,英国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在1375年的作品《百鸟议会》中首次将2月14日与“鸟类求偶”联系起来,强化了其“爱情节日”的象征意义。15世纪早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情人节情书(如法国奥尔良大公在伦敦塔中写给妻子的情诗)。18世纪,情人节随欧洲移民传入美国;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传入中国,逐渐从沿海地区扩散至全国。
4. 现状:全球化的“普天同庆”
如今,情人节已超越西方文化圈,成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流行节日。不同国家有其特色习俗(如日本女性送男性巧克力、意大利米尔维奥桥的“爱情锁”),但核心仍是表达爱意(送鲜花、巧克力、贺卡,共进晚餐)。尽管在中国等东方国家,情人节曾因“情人”一词引发争议,但随着文化交流,它已被广泛接纳为“爱情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