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人体需调整作息以“养收”。应早睡早起(建议22:30前入睡,6:30左右起床),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能使肺气舒展,避免收敛太过。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俗称“一场秋雨一场寒”),需注意增减衣物:早晚气温较低时,可添加薄外套或围巾护住颈、肩、脚踝等易受风寒的部位;中午仍炎热,避免过度捂热,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不宜“秋冻”。立秋后仍需防范“秋老虎”(短期高温回流),室内开空调时建议设定为26℃以上,避免直吹,同时定期通风换气,防止细菌滋生。
饮食:滋阴润燥,合理进补
立秋后气候干燥,饮食上需以“润燥、补肺、健脾”为核心。滋阴润燥食物是首选,如百合、银耳、莲子、蜂蜜、梨、枇杷等,可煮粥(如百合银耳莲子粥)或煲汤,缓解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酸味食物有助于收敛肺气,如山楂、葡萄、柠檬、石榴、番茄等,可适量多吃;优质蛋白质需补充,选择鱼肉、禽肉、豆腐、鸡蛋等低脂高蛋白食物,既能增强体质,又不会增加脾胃负担。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烧烤等),以免加重秋燥;生冷食物(如冰冻西瓜、冷饮)也应少吃,防止损伤脾胃。“贴秋膘”需适度,不可盲目大量进食肥甘厚腻(如红烧肉、油炸食品),以免引发肥胖或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
运动:适度舒缓,避免过汗
立秋后,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需以“轻松平缓、适度适量”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会损耗阳气)。推荐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八段锦)或抗阻运动(如哑铃、弹力带、瑜伽),每周进行45次,每次2030分钟(或每周23次抗阻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以内,以身体微微发热、微微出汗为宜。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需特别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宁心静气,舒缓情绪
秋季气候渐凉,万物凋零,易引发“悲秋”情绪(如情绪低落、烦躁、忧郁),中医认为“悲忧伤肺”,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降低机体抵抗力。需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可通过以下方式舒缓情绪:冥想(每天1520分钟,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听轻音乐(选择舒缓的古典音乐或自然音效,如鸟鸣、流水声)、运动放松(如散步、打太极,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园艺,转移注意力)。多晒太阳(每天1530分钟,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也能提升情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
防病:重点预防秋乏、秋燥、感冒
立秋后需重点防范三类常见疾病:秋乏(因夏季消耗过多,秋季人体易出现疲劳感),可通过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来缓解;秋燥(因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皮肤干燥、干咳等症状),需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如百合、银耳、梨),多喝水(每天15002000毫升),必要时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建议湿度保持在40%60%);感冒(因昼夜温差大,易受风寒侵袭),需注意增减衣物,早晚戴口罩,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家中常通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史的人群,需注意监测血压、心率,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