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结束后,受地表热量残留(三伏天积累的热量需逐步释放)、副热带高压残留(部分地区仍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等因素影响,天气不会立刻转凉,通常还会经历一段炎热期。
普遍情况:多数地区出伏后,高温天气会持续1530天左右。期间白天气温仍可达3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但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如北方地区早晚可能降至20℃左右),闷热感较三伏天有所缓解。
南方地区:因纬度低、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时间长,炎热持续时间更长。长江流域、华南等地区,出伏后高温可能持续到9月中下旬,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秋老虎”(短期回热,气温超过35℃)。
北方地区:随着冷空气逐渐活跃,早晚温差进一步加大,天气转凉速度较快。华北、东北等地,一般9月中下旬暑气就会明显减弱,偶尔会有“秋老虎”杀回,但持续时间较短。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更高、潮湿闷热的时段,其气候特征主要由高温累积、高湿度、弱风力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气温高:入伏后,太阳辐射剧增,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远多于散发的热量,地面积热达峰,全国多地进入持续晴热高温模式。三伏天期间的极端更高气温多出现在民间素有“热在三伏”的说法。
湿度大:三伏天正值夏季雨水集中期(如梅雨结束后),空气湿度大(南方地区相对湿度常达80%以上)。东南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加剧了空气的潮湿感,形成“闷热难耐”的“ *** 天”。
风速小:三伏天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多为微风或静风),空气流通性差,热量不易扩散,进一步加剧了闷热感。
南北差异:南方地区因距海洋近,水汽充足,气候表现为“高温、高湿”;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水汽较少,气候表现为“高温、干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