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下雨的谚语 立秋后什么时候转凉

admin

立秋下雨是民间关注的重要天气现象,与之相关的谚语多聚焦其对农业生产、后续天气的影响,主要如下: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这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谚语之一,意思是立秋当天下雨,即使是贫瘠的田地(丘丘)也能获得丰收;若立秋晴天,则人们会担忧庄稼因缺水无法获得好收成。它反映了农民对秋粮产量的期待,认为立秋雨是丰收的吉兆。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时的降雨有利于农作物灌浆、乳熟,为丰收奠定基础,因此人们欢乐;而处暑(秋季第二个节气)时降雨过多,可能导致成熟的作物无法及时晾晒,甚至发生霉烂,因此人们发愁。这句谚语区分了不同节气降雨对农业的不同影响。

立秋下雨的谚语 立秋后什么时候转凉

“立秋一场雨,遍地是黄金”:用夸张的手法强调立秋雨的价值。立秋后,农作物进入生长后期,适量的雨水能补充土壤水分,促进作物成熟,使田野里的庄稼看起来像铺满了黄金一样珍贵。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一秋吊”指立秋后雨水均匀,不会出现大旱或大涝;若立秋雨后后续降雨不足,则可能导致秋旱(吊不起来);若降雨过多,则可能引发秋涝。这句谚语提醒人们关注立秋后雨水的持续性对农业的影响。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意思是立秋前后(秋前、秋后)各有一场降雨,白露前后(白露节气前后)各有一场大风。这句谚语了秋季降雨和风的季节性规律,帮助农民提前做好农事安排。

立秋后转凉的时间规律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但“秋已立,暑难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遍现象,转凉时间因地域、年份而异,主要规律如下:

北方地区:早立秋后较快转凉: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谚语,“早立秋”指立秋时间在上午(如2025年立秋为8月7日上午11点),此时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较快,立秋后不久便会感受到明显的凉意;“晚立秋”指立秋时间在下午或晚上(如2024年立秋为8月7日晚上9点),则高温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也说明北方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步下降。

南方地区:暑热持续至白露后:南方地区由于纬度低、地形封闭,立秋后暑热仍盛,高温日数较多(如重庆、杭州、福州等地立秋期间高温日数可达5天以上)。民间有“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的说法,意思是南方真正的秋凉要到白露节气(9月上旬)之后才会到来,此时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气温才会明显下降。

普遍规律:一场秋雨一场寒:无论南北,立秋后每下一场雨,气温都会有所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过程:随着秋雨的增多,气温逐渐降低,当秋雨达到十场左右时,人们就需要穿上棉衣来御寒了。这是由于秋雨带来冷空气南下,加上地表热量散失,导致气温持续走低。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