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统一规定,需结合送礼对象、是否明确指明受赠人、收取名义与用途等具体事实综合判断。一般而言,因结婚由亲友赠予、未指明只给某一方的礼金,通常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倾向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若能证明是给婆家一方(如用于答谢婆家、指定由婆家收取和使用),或本就属于婆家亲友的人情往来,则通常归婆家。现行法律对彩礼返还有明确规定,对“婚礼份子钱”的性质与归属并无专门条文,多依据赠与规则与证据认定。
常见情形与处理建议
情形 | 归属判断 | 关键证据与处理要点
亲友明确祝福新婚、未指明只给一方 | 倾向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属夫妻共同财产 | 现场记账单、红包署名/留言、转账备注、在场人员证言等,证明“未限定受赠人”
明确写明或口头说明“给男方父母/婆家”“用于答谢婆家” | 归婆家 | 留言、聊天记录、红包备注、主持词/礼单备注、事后沟通记录等
婆家亲友基于人情往来所送 | 多视为对婆家的人情收入,归婆家 | 来宾名单与关系证明、桌数与对应来宾归属、礼单与用途说明
婆家以自家名义对外收取、用于自家事务 | 归婆家 | 收款账户/票据抬头、用途凭证(婚宴支出、回礼等)
双方家庭各自设席、各自亲友为主 | 各自来宾所送,通常由各自家庭收取与支配 | 各自礼单、席位安排、费用承担与回礼安排的证据
注:实践中证据最关键。没有明确指明时,法院通常会结合来宾与双方的关系亲疏、礼单记录、是否用于特定事项、谁对外以名义收取与支配等因素综合裁判。
操作建议与风险提示
婚前/婚礼前以书面方式(微信、短信、礼单备注)约定:来宾分组、礼金收取与保管、各自亲友范围、是否用于抵销婚宴支出等,避免事后争议。
现场实行“分账管理”:分设收款二维码/礼单本,标注来宾归属与用途;重要红包保留照片/视频与备注。
婚后如需将部分礼金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建议通过转账并备注“家庭共同支出/投资”,保留凭证,便于认定为共同财产的使用轨迹。
发生争议时,先协商;协商不成,可凭礼单、转账记录、聊天与在场证言等证据,向法院主张权利。
法律提示:以上为一般性法律信息,非具体法律意见;如涉大额礼金或已产生纠纷,建议携带证据材料咨询本地律师,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