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与贴年画是中国正月初一更具代表性的传统风俗之一,二者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春节“辞旧迎新”“祈福纳祥”主题的重要载体。
一、贴春联: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
春联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古人用桃木板刻写“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悬挂于门首,以驱邪避凶。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视为中国之一副正式春联。宋代,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贴纸”,王安石《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生动描绘了当时贴春联的盛况。明代,朱元璋下令“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春联由此成为全民习俗,并延续至今。
贴春联的讲究:
时间:民间通常在除夕早上6点至中午12点之间贴春联,此时阳气最盛,寓意“除旧布新”;
方向: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贴上联),左手方为下首(贴下联),遵循“仄起平落”规则(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数量:大门春联需贴单数(如三字、五字、七字),象征“阳刚之气”,横批则为双数,体现“阴阳平衡”。
二、贴年画:从“门神”到“吉祥寓意”的扩展
年画的起源与“门神”密切相关。古代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需在门上画鸡以驱魔(因鸡鸣报晓、驱散黑暗),后来逐渐演变为贴“门神”(如秦琼、尉迟恭、钟馗等武将形象),寓意“镇宅避灾”。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内容逐渐丰富,涵盖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如《福寿禄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成为“年味”的重要视觉符号。
贴年画的寓意:
驱邪祈福:早期门神年画以武将为主,旨在抵御邪祟入侵;
吉祥祝愿:后期年画融入“福”“寿”“丰登”等元素,表达对“幸福安康”“五谷丰登”的期盼;
文化传承:年画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生活智慧。
贴春联与贴年画不仅是春节的“仪式感”体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它们将文字、绘画与民俗完美融合,成为中国人心中“过年”的标志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