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形与气象条件:污染物扩散的“先天阻碍”
西安地处关中盆地,北有黄土高原、南有秦岭山脉环绕,西接陇山山脉,东临潼关和黄河形成的通风口,整体呈“三面环山、一面临风”的盆地地貌。这种地形导致冬季西北风抵达西安后,因地形阻挡风速逐级减弱,仅有强冷空气才能有效驱散污染物;而春夏季热空气难以上升扩散,形成“逆温层”(近地面气温低于高空),空气垂直对流受阻,污染物被限制在浅层大气中。关中盆地东西向的“喇叭形”开口,使得外来污染物易在本地堆积,进一步加剧污染。
二、人为污染排放:“元凶”中的核心驱动
1. 燃煤污染:西安及周边地区冬季供暖依赖燃煤,工业生产(如冶金、建材、机电制造)中也大量使用煤炭,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PM2.5、PM10)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燃煤与机动车污染合计占西安区域内PM2.5排放年均值的65%。
2. 机动车尾气:西安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已超400万辆),尾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PM2.5的重要前驱体。其中,柴油车排放的细颗粒物占比高达80%,即使小型汽油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遇雾天也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3. 工业排放:西安及周边分布着电力、水泥、焦化、建材等传统工业,这些产业的废放(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小散乱污企业(如非法砖瓦窑、小型冶炼厂)的污染物未得到有效处理,进一步加剧了污染。
4. 扬尘污染:建筑工地施工、道路交通(如道路清扫不彻底、渣土车遗撒)产生的扬尘,是PM10的主要来源之一。扬尘会增加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雾霾的形成提供“原料”。
三、区域污染传输:“外来污染”的叠加效应
关中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性污染单元,方圆200公里范围内的污染(如汾渭平原的工业排放、周边农村的生物质燃烧)会通过大气环流传输至西安。尤其在东风条件下,东部地区的污染物会向关中中部、西部输入,导致西安的污染进一步加重。据测算,西安的输入型污染平均占比约20%,春季甚至可达30%。
四、季节性因素:污染的“时间放大器”
冬季:燃煤供暖需求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上升;冬季逆温层现象频繁,风力较弱,污染物难以扩散,易形成持续雾霾。
春季:雨水较多导致湿气大,若遇静稳天气,易形成雾霾;生物质燃烧(如秸秆焚烧)虽减少,但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仍是主要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