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是一则汉语成语,字面指泾河与渭河交汇时,因两河含沙量差异形成的“一清一浊、互不相融”的自然景观。其核心比喻义为界限清楚、是非分明,强调对事物优劣、善恶、对错的清晰判断与区分。
成语的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源自先秦《诗经·邶风·谷风》中的诗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为“泾水因渭水注入而显得浑浊,但河底仍清澈可见”)。汉代《毛诗正义》首次将“泾浊渭清”作为固定注解,推动成语定型;清代乾隆帝通过实地考察泾渭源头,提出“泾清渭浊”的结论,但因唐代诗文(如杜甫《秋雨叹》“浊泾清渭何当分”)的广泛传播,“泾浊渭清”的认知仍深入人心。现代水文数据显示,泾河年均输沙量(3.04亿吨)高于渭河(1.78亿吨),但渭河泥沙颗粒更细易悬浮,汛期常现“泾浊渭清”现象,但成语的比喻义已脱离地理争议,成为稳定的文化符号。
典故的文化内涵
《诗经·邶风·谷风》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以“泾浊渭清”自喻,表明自己虽遭丈夫遗弃,但品德并未“浑浊”(如“泾水因流动而清澈”),用自然景象隐喻自身清白,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后来,成语逐渐延伸为对是非善恶的坚守:如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体现“泾渭分明”的品格;清代李离“主动揽责”的故事彰显“泾渭分明”的担当;宋国子罕“以不受玉为宝”的典故则突出“泾渭分明”的廉洁底线。
成语的语法与应用
“泾渭分明”为主谓式结构,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如“泾渭分明是做人的底线”“党员干部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泾渭分明”)。其近义词有“一清二楚”“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等,反义词有“不分皂白”“泾渭不分”“混淆黑白”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多用于强调对原则问题的清晰态度(如“在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泾渭分明,绝不能含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