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交节;冬至是第二十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交节。两者相差约44天,立冬在前,冬至在后。
2. 含义不同
“立”为“开始”之意,立冬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启,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如草木凋零、动物蛰伏);“至”为“极致”之意,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开始北返的转折点,意味着寒冷程度将达到峰值。
3. 天文位置不同
立冬时,太阳到达黄经225°,直射点仍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冬至时,太阳到达黄经270°,直射点刚好抵达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是其在南半球的最南位置,之后将逐渐北移。
4.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阶段,我国南北温差逐渐加大:北方地区风干物燥、万物凋零,部分地区已出现初雪;南方地区仍保持青山绿水、温暖宜人的景象,部分地区甚至仍处于秋季。冬至时,北半球气温进一步下降,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约6℃至8℃,且从冬至日起进入“数九寒天”(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直至惊蛰前后)。
5. 习俗不同
立冬的习俗主要有迎冬(古代天子率文武百官到北郊迎接冬季)、祭祖、饮宴、卜岁(占卜当年收成),以及北方吃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秋冬交替)、南方部分地区吃甘蔗、炒香饭等。冬至的习俗则以吃饺子(北方普遍,寓意“驱寒保暖”)、汤圆(南方常见,象征“团圆美满”)、烧腊与麦饭(广东地区)、年糕(杭州地区)为主,部分地区还有祭祖、冬泳等活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