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障是什么意思 业障有何含义

admin

“业障”是佛教核心术语,源自梵语“Karmavarana”(音译“羯磨”),字面含义为“恶业形成的遮蔽力量”。其本质是众生过去世通过身、口、意三业(行为、言语、思想)造作的恶行(如杀生、偷盗、妄语等),所积累的业力对修行和解脱的阻碍。在佛教体系中,业障属于“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之一,是修行者需突破的关键障碍。

业障的构成与形成逻辑

业障的核心是“三业”——身业(肢体动作,如杀盗淫)、口业(言语表达,如妄语、绮语)、意业(思想活动,如贪嗔痴)。其中,意业是根本,主导身口行为的发生(如贪心驱动偷盗行为,嗔心引发恶语)。业障的形成需经历三个阶段:① 无明(对缘起性空的错误认知,导致执着与分别);② 烦恼(贪嗔痴等负面情绪滋生,推动不当行为);③ 业力固化(恶业通过“阿赖耶识”(第八识)形成“业种”,成为潜在的障碍力量)。这种障碍不仅阻碍修行进步(如禅定难成、智慧不开),还可能导致现世困厄(如疾病、挫折)。

业障是什么意思 业障有何含义

业障的主要含义与影响

1. 佛教修行语境:业障是妨碍“超凡入圣”的核心障碍。佛教认为,众生因业力牵引而在“三界六道”(欲界、 *** 、无 ***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无法解脱。业障的存在会遮蔽心性,使众生难以生起正念(如对佛法的领悟)、获得智慧(如看清事物本质),甚至导致修行停滞。

2. 世俗引申义:在日常语境中,“业障”常作为詈词(骂人的话),指责他人为“恶果、祸患的根源”。例如,《金瓶梅词话》中“丢下这两个业障在屋里”,即用“业障”指代不肖子弟;《儒林外史》中“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则用其表达对他人的强烈不满。

业障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需注意区分“业障”与“魔障”:① 业障是内在的业因(自身造作的恶业),魔障是外来的干扰(如邪灵附体、外界诱惑);② 业障是“真病真受苦”(医生检查无病但实际有病,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魔障是“假病真受苦”(医生检查无病且实际无病,但主观感受痛苦);③ 业障通常仅影响个人,魔障可能牵连他人(如令自他沦为魔之眷属)。一般而言,小修行者多遇业障,大修行者(如深入禅定者)易遭魔障。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