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是身体发出的“过载信号”,可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快速评估疲劳程度。以下是临床及权威机构推荐的几种常用自测方式,结合症状数量与评分标准,帮你判断疲劳状态:
1. 快速症状计数法(适用于日常自我筛查)
通过统计近期(1个月内)符合的症状数量,判断疲劳轻重:
轻度疲劳:有3~4项符合(如“早晨不想起床,勉强起床也是浑身倦意”“工作/看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说话有气无力”“不愿与同事/家人交流”等);
中度疲劳:有5~7项符合(新增“懒得爬楼,上楼时常常绊脚”“公共汽车开过来也不想跑步赶上去”“喜欢躺在沙发里,把腿抬高才舒服”等);
重度疲劳:有8项以上符合(需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建议及时就医)。
2. 躯体+脑力疲劳分开评分法(更精准评估疲劳类型)
采用疲劳量表(FS14),将疲劳分为躯体疲劳(身体劳累)与脑力疲劳(精神劳累),分别计算得分:
评分规则: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
躯体疲劳(1~8题):包括“感觉精疲力尽”“需要更多休息”“总感觉到犯困或昏昏欲睡”“肌肉力量比以前减小”等;
脑力疲劳(9~14题):包括“集中注意力有困难”“思考时头脑不清晰、不敏捷”“讲话时出现口头不利落”“记忆力明显不如以前”等;
结果解读:
躯体疲劳:0~4分(无/轻度),5~8分(中度),9~14分(重度);
脑力疲劳:0~4分(无/轻度),5~8分(中度),9~14分(重度)。
3. 日本厚生劳动省疲劳度诊断表(结合工作与生活因素)
通过两部分问题综合评估疲劳程度,更贴合职场人群:
之一部分(生活症状):统计“焦躁、不安、静不下来、忧郁、睡不好、身体不适”等13项症状的数量,得分0~15分(0~3分轻度,4~7分中度,8~14分重度,15分以上极重度);
第二部分(工作状况):统计“加班量、工作变动、出差频率、午睡设施、心理/身体压力”等7项内容,得分0~8分(0~2分低压力,3~5分中压力,6~8分高压力);
综合判断:将两部分得分相加,0~1分(压力小),2~3分(压力略大),4~5分(压力大),6~7分(压力很大)。若得分≥2分,提示疲劳有蓄积,需调整工作与休息。
4.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诊断标准(医学参考)
若疲劳持续6个月以上且休息无法缓解,同时伴随以下4项及以上症状,需考虑慢性疲劳综合征(需医生确诊):
短期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
咽喉炎;
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触痛;
肌肉痛;
多发性非关节炎关节疼痛;
新出现的头痛;
睡眠障碍(不易入睡、早醒或多梦);
劳累后持续不适(如疲劳加重)。
注意事项
若自测结果为轻度疲劳,可通过规律作息、减少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均衡饮食(多吃蔬果、鱼类)、培养业余爱好等方式缓解;
若为中度/重度疲劳,除上述调整外,需增加睡眠时间(每天7~8小时)、避免熬夜,若2周内未改善,建议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心血管疾病等);
若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标准,需及时寻求医生帮助,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