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南崖,雕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是我国现存更大、最完整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国宝中的国宝”。历经800余年风雨侵蚀,造像出现石质胎体疏松、金箔开裂起翘、彩绘脱落粉化、手指残缺(共403处)等34种病害,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手残肤裂”的严重破损,亟需系统性抢救。
工程启动与组织实施
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联合敦煌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等17家单位,集结考古、地质、材料、美术等多学科专家及150余名专业人员,历时近8年(20082015年)完成修复。工程严格遵循“前期勘察方案设计本体修复”三阶段流程,其中前期勘察耗时3年,通过正射影像图分析发现造像存在三条隐线(用于标注大型及比例)和对称性规律(以主尊为中轴线,两侧手势、法印、法器高度相似),为残缺手、法器的修复提供了关键历史依据。
核心技术手段与修复细节
修复过程中,工程组采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模式:
现代科技检测:首次将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激光拉曼测样、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应用于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通过X光探伤分析石质结构稳定性,用红外热成像检测金箔层完整性,用三维激光扫描留存完整数字档案。
传统工艺传承:发掘并整理了濒危的髤漆、贴金技艺,对旧金箔进行揭取、编号、清洗,将可再利用的旧金箔回贴(共使用百万余张金箔),延续了传统工艺的历史寿命。
病害治理:针对34种病害分类施策,如用锚杆加固石质胎体、用脱盐材料治理盐害、用传统矿物颜料修复彩绘,共修复830只手、227件法器,修复面积达222.15平方米。
工程成果与意义
2015年6月,修复工程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专家组评价其“具有国际文物保护领先水平”。工程不仅有效治理了千手观音造像的病害,使其“金光重现”,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保护经验:如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修复体系、数字化建档流程等,为国内同类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借鉴。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于2015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成为大足石刻景区的核心亮点,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22万人次,同比增长272%,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