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资料 阿昌族有哪些特点

admin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少数民族(2021年总人口约4.38万),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在潞西、盈江、腾冲等县,缅甸掸邦也有少量分布。其族称历经演变:古代汉文献称“峨昌”“莪昌”“娥昌”,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为“阿昌”。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分梁河方言(梁河、潞西等地)和户撒方言(陇川户撒等地),多数人兼通汉语、傣语,使用汉字记录和交流。

二、历史沿革

阿昌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群,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寻传蛮”有直接渊源。唐代文献中的“寻传蛮”是阿昌族与景颇族的共同前身;宋末元初,史籍首次出现“蛾昌”“阿昌”等族称;明清时期,中央在德宏实行土司制度,阿昌族地区先后处于干崖、南甸、猛卯等土司统治下,直至民国末年。近代以来,阿昌族人民反抗封建压迫与外来侵略的斗争不断:清乾隆年间(1769年)反抗户撒土司横征暴敛;清末(1909年)参与德宏各族“干崖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梁河囊宋关阿昌族青年日寇,参与游击战争。

阿昌族的资料 阿昌族有哪些特点

三、经济生活

阿昌族以农业为核心产业,主产水稻(梁河“毫安公”品种曾被誉为“水稻之王”)、旱稻、玉米,传统耕作方式曾以“刀耕火种”“轮歇烧荒”为主,现逐步转向精耕细作。是其标志性手工业产品,以锋利耐用、工艺精湛著称,有长刀、短刀、工艺刀等100多个品种,远销缅甸等国,2006年“锻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还擅长银器 *** (手镯、银链、银扣等造型美观)、竹编(箩筐、席子等实用器具)、木雕(家具、佛龛上的动植物图案生动),这些手工艺品多为自产自销,部分远销周边地区。

四、文化特色

1. 宗教信仰:多元并存,户撒地区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寺、佛塔造型与傣族相似,每年举行“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梁河地区则以祖先崇拜为主(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盛大“窝罗节”,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部分地区保留万物有灵信仰(如崇拜树神、山神)。

2. 文学艺术:民间口传文学丰富,最著名的是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讲述天地起源、人类诞生及始祖战胜恶魔的故事,是研究阿昌族古代哲学、文学的重要资料);还有《选头人》《兄弟打铁》等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歌谣有习俗歌(如婚嫁歌)、情歌(如“串姑娘”时对唱的情歌)、苦歌(如反映劳动艰辛的歌)等,押韵上口,感情真挚。乐器包括葫芦箫(阿昌族更具代表性的乐器,音色悠扬)、洞箫、三弦、象脚鼓等,舞蹈以象脚鼓舞(模仿大象动作,节奏明快)、耍狮子(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玩春灯(元宵节期间的歌舞活动)更具特色。

3. 节日习俗:最隆重的节日是阿露窝罗节(每年公历3月2021日),以“青龙、白象”为标志,融合了传统祭祀、歌舞表演、体育竞技(如射箭、武术),是阿昌族展示民族文化、加强团结的重要平台。还有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纪念祖先战胜恶魔)、尝新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丰收,吃饭前先喂狗以感谢其带来谷种的传说)。

4. 服饰风格:因地域略有差异。户撒阿昌族男性穿蓝色、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包白色包头;女性穿浅色对襟上衣,深色裤子,腰系绣花围裙,发辫挽于头顶,插花,未婚与已婚服饰无明显区别。梁河、腊撒阿昌族女性穿长袖圆摆对襟衣、筒裙,佩戴银项圈、银手镯,已婚妇女包高约33公分的圆盘黑包头(腊撒),梁河妇女包头略矮。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一代多改穿汉装、傣装,但节日仍保留民族盛装。

5. 饮食特点: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喜食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菜)、火烧猪肉(用炭火烤制的猪肉,香味浓郁)。特色美食有户腊撒过手米线(将米线揉成团,加入肉酱、蔬菜等调料,用手抓食)、梁河黄花粑粑(用黄花菜和糯米制成,软糯香甜)、生片石姜(用生猪肝、瘦肉切片,蘸调料食用)。

五、传统习俗

1. 婚姻习俗:传统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幼子继承制(财产主要由幼子继承)。过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傍晚小伙子用葫芦笙吹奏曲调逗引姑娘,或成群结队在火堆旁对唱情歌,通宵达旦),但婚姻缔结需父母包办,因此存在“领婚”(私奔)、“抢婚”等现象。现多数青年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但同姓不婚仍被严格遵守,与汉、傣等族的通婚较为普遍。

2. 家庭礼仪:以父权制为核心,家庭内部分工明确(男性负责耕种、打制铁器,女性负责纺织、家务)。好客是阿昌族的重要美德,用米酒待客(亲戚朋友来访必请喝酒,倾其所有表示尊重;贵宾来时要举行“进寨酒”仪式);平时往来互赠糖果、饼干等礼物,婚丧嫁娶时礼尚往来(送钱或日常生活用品)。

3. 丧葬习俗:一般实行土葬,信仰佛教的地区需先请佛爷念经,择吉日出殡。出殡时,佛爷用长布系于棺木,手牵布幅走在前面“领路”;棺木从死者妻室儿女头上抬过,象征“搭桥”让死者过河。每个村寨有公共墓地,梁河地区老人去世时过去用对天鸣放(现改为放鞭炮)报丧,请“活袍”(经师)主持祭奠,唱孝歌(催人泪下,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