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整体氛围中的“红楼怨气”
《红楼梦》的“红楼”之名,常被视为“红棺材”的隐喻——红棺材是年轻女子的葬具,恰如书中那些美丽却命运悲惨的女性:黛玉含恨而亡、晴雯被逐致死、尤三姐殉情自刎、金钏投井自尽……她们的生命如春花般绽放,却又如秋叶般凋零,最终都被禁锢在“红楼”这一封建牢笼中,成为“怨”的载体。而“梦”的设定,更暗示这一切繁华与悲剧皆是虚幻,是她们无法逃脱的宿命循环。
二、贾府老祖宗:宁荣二公的执念
全书之一个“怨女”般的鬼魂,是贾府的老祖宗(宁荣二公之灵)。他们虽已去世,却仍住在宁府宗祠中,时刻关注着子孙的作为。当看到贾府“运终数尽”——子孙不肖、家业凋零、奢靡无度时,他们无法坐视不管,于是找警幻仙姑求助,希望点化宝玉“跳出迷人圈子”。这种“执念”并非单纯的牵挂,而是对自己一手创立的家业即将崩塌的不甘,是对子孙不争气的痛心。
三、秦可卿:太虚幻境的冤魂
秦可卿是“红楼怨女”的典型代表。她兼具钗黛之美,却因与公公贾珍的不伦之恋陷入深深的罪恶感。临死前,她托梦给王熙凤,警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提醒贾府“盛筵必散”,并建议“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试图为贾府留一条后路。她的死因至今成谜(原著中“淫丧天香楼”的情节被删),死后化为太虚幻境的仙子,仍不忘警示家族命运,其“怨”是对家族未来的担忧,也是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无声 *** 。
四、晴雯:被焚尸的“”冤魂
晴雯是贾府丫鬟中更具反抗精神的一个,因模样标致、性格直率,被王夫人诬陷为“惑主”,最终被逐出大观园。她死后,王夫人下令“不准停灵柩,立刻拉到城外火化了,焚尸灭迹”,生怕她的魂魄“兴妖作祟”。晴雯含恨而死,临死前曾托梦给宝玉,哭诉自己的冤屈。她的“怨”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对王夫人等压迫者的控诉,也是对自己“薄命”结局的不甘。
五、鲍二媳妇:不死不休的“复仇”鬼魂
鲍二媳妇是贾琏的之一个小妾,因与贾琏偷情被王熙凤撞破,羞愧难当,上吊自杀。死后,她的鬼魂并未安息,反而再次现身贾琏身边(第六十五回),成为尤二姐的丫鬟,辅助尤二姐对抗王熙凤。有人说她是“鬼”,但实际上是另一个“鲍二媳妇”(贾琏续弦),但她的存在却延续了前者的“怨”——对王熙凤的报复。王熙凤一生嫉妒成性,害死了许多女性,最终却被鲍二媳妇们的“复仇”拉下马,落得“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
六、其他“怨女”:被命运碾压的灵魂
除了上述几位,《红楼梦》中还有许多“怨女”: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打骂,投井自尽;司棋因与潘又安私会被母亲发现,撞墙身亡;鸳鸯因拒绝贾赦的逼婚,上吊自杀……她们的死因各不相同,但都源于封建礼教的压迫——女性的地位低下,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红楼”中默默承受痛苦,最终化为“怨”的幽魂。
这些“红楼怨女”的故事,不仅是《红楼梦》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更是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她们的“怨”,是对自由、平等、尊严的渴望,也是对那个“吃人”时代的无声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