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admin

含义与时间: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冬季的起始,一般在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交节。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秋收冬藏、万物闭蓄进入休养状态。作为传统“四时八节”之一,立冬在古代社会地位重要。其渊源可上溯先秦“八节”体系(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古法亦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定时令,立冬对应“闭”(立秋、立冬)之时。需要说明的是,按气候学四季划分(候均温<10℃为冬),除华南沿海、青藏高原等区域外,各地实际入冬并不都与立冬日完全重合。

传统礼俗

迎冬与贺冬:周代起就有立冬“迎冬于北郊”之礼,天子率三公九卿祭祀,并回朝“赏死事,恤孤寡”;后世沿袭,民间流行“拜冬”、更换新衣、彼此庆贺。部分地区还保留“祭祖、饮宴、卜岁”等活动,以时令佳品祀祖,祈来岁丰年。

立冬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补冬:民谚“立冬补冬,补嘴空”。北方多吃饺子,有“交子之时”之意,亦因形似耳朵,寓意御寒;南方多进补鸡鸭鱼肉,部分地区流行“羊肉炉”“姜母鸭”等热补;沿海如潮汕、福建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以甘蔗“补冬”。

冬酿与储藏:立冬后气温走低、水体清冽,绍兴等地自此开始“冬酿”黄酒;各地亦有修农具、制肥料、腌菜、窖藏蔬菜等“冬藏”之举,以备冬春之需。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薄冰可见,但未坚固。

二候地始冻:土气凝寒,地表初冻,尚未开裂。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之类大鸟少见,海边出现外壳相似的大蛤,古人据此有“雉化为蜃”的物候观。

气候与农事要点

天气大势:立冬后冷空气活动趋于频繁、降温加快,北方更显寒冷;但某些年份或区域仍会出现短暂的“十月小阳春”(风和日丽、温暖舒适)。11月通常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需关注预报、防寒保暖。

区域农事:

华北、黄淮:趁“夜冻昼消”浇灌小麦、菜地与果园的“冬水”,以保墒防寒。

东北:大地封冻,作物进入越冬期。

江淮:“三秋”接近尾声。

江南:抓紧抢种晚茬冬麦、移栽油菜。

华南:“立冬种麦正当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