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百天,传统称为“百期”“过百日”或“百日祭”,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节点,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灵魂安抚之意。民间普遍认为,逝者灵魂需在阳间停留百日,百日祭既是对其“过渡阶段”的送别,也是生者从“重孝”转向“常孝”的标志。
一、传统祭奠流程
1. “叫饭”:迎灵回家
百日当天,孝子贤孙需准备一桌丰盛酒菜(多为逝者生前爱吃的家常菜),将亡灵“请”回家中供奉,俗称“叫饭”。这一仪式象征着对逝者的“接纳”,让其感受到家人的牵挂与温暖。
2. 墓地/灵堂祭奠:焚香烧纸表哀思
午后或傍晚,家人及亲友携带香烛、纸钱(或金元宝、冥币)、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前往墓地(或家中灵堂)。流程大致为:清理墓地/灵堂(拔除杂草、擦拭墓碑)、摆放供品(水果通常摆成单数,如三盘苹果、五颗橘子;糕点需新鲜洁净)、焚香叩拜(点燃三炷香,依次向逝者鞠躬,默念思念话语)、焚烧纸钱(边烧边轻声告知逝者“收好钱,莫舍不得花”)。部分地区会在焚烧纸钱时撒少许清水,寓意“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有钱可用”。
3. 诵经祈福:超度亡灵
许多家庭会请僧人、道士或亲友诵读《地藏经》《往生咒》等经文,为逝者祈求冥福,助其脱离苦难、投胎转世。诵经时需保持安静,避免打断,以示对仪式的尊重。
二、常见祭奠物品与地方特色
通用物品:香烛(白烛象征纯洁,红烛用于喜丧)、鲜花(菊花、百合最常见,寓意思念与高洁)、水果(苹果代表“平安”、橘子代表“吉祥”)、糕点(传统如桃酥、绿豆糕,现代可换为逝者生前爱吃的点心)、纸钱(金银库、元宝等,象征“冥界财富”)。
地方特色:山东一带会扎“摇钱树”(用彩纸糊成树形,寓意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富贵无忧);广东、福建等地会放鞭炮(驱赶邪气,为逝者送行);四川、湖南等地会给逝者烧“油衣”“油鞋”(用香油涂抹纸质衣物、鞋子,寓意“温暖舒适”“行走自如”);江苏部分地区会烧“纸床”(象征“安睡甜梦”);陕南孝子剃头时会留一撮头发(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三、传统禁忌与注意事项
1. 守孝行为:百日内,孝子需遵守“五不”禁忌——不宴客(避免喜庆氛围冲撞哀思)、不饮酒(防止失态)、不剃头(“发肤受之父母”,留发表孝)、不洗澡(避免“洗去”对逝者的牵挂)、不换衣服(或只穿素服、白鞋,以素色表哀)。百日过后,这些禁忌可逐渐解除,孝服也可减至轻孝(如白鞋、白帽扣)。
2. 言行规范:祭奠时需衣着素雅(避免鲜艳颜色,如红色、粉色);供品数量需为单数(如三果、五糕,符合“单数为阳”的传统观念);禁止喧哗(轻声说话,避免打扰逝者“安息”);烧纸安全(选择空旷地点,远离易燃物,用火柴或专用焚烧桶,避免引发火灾)。
3. 时间计算:百日通常从逝者去世次日算起满100天(部分地区按农历“三个月加十天”计算)。若家中仅一位长辈离世,可提前12天祭奠(称为“短百日”),避免与其他家庭事务冲突。
四、现代简化与创新方式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百日祭也逐渐融入现代元素:
家庭追思会:邀请亲友围坐,播放逝者生前视频、朗读未寄出的信件或分享暖心故事,用“回忆杀”替代传统烧纸,更注重情感交流。
云纪念:通过“云上思念”等线上平台创建虚拟纪念馆,上传逝者照片、撰写回忆录,点亮“虚拟长明灯”,亲友可远程留言、献花,适合异地无法到场的人群。
生态祭扫:用可降解祭品(如纸质花、布花代替塑料花)、种植纪念树(如松柏、桂花,象征“永恒”),既传承思念又保护环境。
百日祭的核心是“不忘根本”,无论是传统仪式还是现代创新,都是生者对逝者的深情告白。仪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将逝者的教诲铭记于心,延续其精神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