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仪式类祭品:香烛是连接阴阳的核心媒介,点燃香烛象征传递思念、净化环境,寓意家族血脉绵延;纸钱(包括黄纸、金银箔、“元宝”“金条”等)是民间为祖先提供“阴间生活保障”的传统物品,部分地区会根据先祖生前职业/需求添加纸扎用品(如纸衣、纸车、纸手机,需避免仿真人民币)。
2. 饮食类祭品:涵盖主食(米饭、馒头、青团/艾粄等节令美食,象征“圆满”与“生机”)、菜肴(35道荤素搭配的家常菜,需用干净餐具盛放,忌辛辣重口味;部分地区保留“敬山神土地”的习俗,需额外准备供品)、水果(苹果、橘子、香蕉、柚子等,寓意“平安、吉祥、招财、保佑”,忌梨、葡萄、桃子、石榴等寓意不佳的水果)、糕点(发糕、红龟粿、饼干等,寓意“发财、长寿、甜蜜”)。
3. 鲜花与绿植:以菊花(白菊表哀思、黄菊表思念)、百合、康乃馨等素雅花卉为主,象征生命活力与永恒怀念;部分地区会用松柏、柳条等绿植,寓意“家族长青”与“留住思念”。
4. 个性化与情感类祭品:根据先祖生前喜好准备,如书籍、象棋、烟斗、烟、酒等,体现后辈对先人的了解;手写家书(倾诉近况、表达思念,可焚化或埋于墓旁)、家族照片/视频(在墓前播放或展示),增强情感联结。
二、给先人准备祭品的讲究
1. 数量要求:遵循“摆单不摆双”原则,供品种类及每样数量以3、5、7等单数为宜(象征“三才”“五行”“北斗七星”),避免双数(阴数),符合传统阴阳平衡观念。
2. 寓意禁忌:水果需选寓意吉祥的品种(如苹果“平安”、橘子“吉祥”),忌梨(“离”谐音,象征分离)、葡萄/荔枝/龙眼(成串状,易联想“成群结队”或“纠缠”);菜肴需新鲜、无腐败,忌用牛肉(部分地区认为牛为农耕之友,杀之不义)、生肉/动物下水(血腥/污秽之气重)。
3. 摆放礼仪:供品需整齐摆放于墓碑正前方居中位置,食品在前、香烛在后;酒水遵循“左茶右酒”(以先人视角为准);顺序一般为“饭菜→糕点→水果→酒水→茶水→鲜花”,每排间隔适当,避免杂乱。
4. 仪式流程:先清理墓地(除草、擦拭墓碑),再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后,向先人鞠躬或跪拜,念祭词(简单汇报家庭近况,如“XX来祭拜,望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焚烧纸钱时需完全熄灭(用土掩埋或水浇),避免火灾;祭后可分食供品(称“纳福”,象征祖先庇佑),但腐败食物需掩埋处理。
5. 环保与安全:优先选择鲜花代替纸钱(减少火灾隐患与环境污染);若需焚烧,使用指定焚烧桶,远离树木;文明祭扫方式(如“云祭扫”、二维码墓碑、家庭记忆传承),适应现代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