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乐器主要分为气鸣、擦鸣、击鸣三类,其中以芦笙、果哈、果铃等更具民族特色。
一、气鸣乐器(苗族更具代表性的乐器类别)
气鸣乐器通过气流振动或管身发声,是苗族传统乐器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类型,包括芦笙、夜箫、姊妹箫、笛子、果铃等。
芦笙:苗族更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被称为“苗家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心骨”。由笙斗(杉木或桐木制成,呈纺棰形)、笙管(6根长短不一的竹管,下端插入笙斗,每管装铜)、共鸣筒(毛竹制成,套于笙管顶端)三部分构成。按大小可分为母五、六、七、八、九等十余个种类,每堂芦笙由大、中、小和地筒组成(约3050把)。发音明亮浑厚,既能独奏、重奏,又能伴奏芦笙舞(苗族更具代表性的舞蹈,如黔东南“踩堂舞”“踏笙舞”,广西融水“踩堂芦笙舞”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谈情说爱等场合,芦笙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有“苗族不离笙”之说。
夜箫、姊妹箫:均为苗族小型气鸣乐器,流行于六盘水、毕节等地区。夜箫为五音孔或六音孔,音质柔和纤细,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的“传情乐器”;姊妹箫为两支小箫(一高一低),音色和谐,常用于男女对唱,传递爱慕之情。
果铃(苗笛):苗族传统管吹乐器,专为青年男女对歌设计。管身用芦笙竹制成,开四个音孔,用口唇含住笛头对吹奏,可发出近似4、5、6、7、2五个乐音。有大、中、小型号之分(女歌手用小型号,男歌手用大、中型号),伴奏时用“公母果铃”(同调两支),音色低沉纯厚,与苗歌语调协调,适合表现缠绵的情歌氛围。
果哈(瓢琴):苗族唯一的古老弓弦乐器,苗语意为“瓢琴”。琴身用鸭脚木或泡桐木制成,一端剜成瓢状作共鸣箱,另一端装琴柄和琴弦(棕绳或牛筋制成)。演奏时以唾液代替松香增加弓毛摩擦力,音量微弱、音色低沉,是唱古歌时的必备伴奏乐器,常用于叙述苗族历史、传说等深沉内容。
二、擦鸣乐器(弦乐器)
擦鸣乐器通过琴弓与琴弦摩擦发声,苗族主要有古瓢琴(与果哈类似,部分地区称谓不同)。古瓢琴琴身呈瓢状,用桐木或杉木 *** ,琴弦为牛筋或丝线,演奏时用弓毛摩擦琴弦,音色古朴悠扬,常用于伴奏叙事歌或民间小调。
三、击鸣乐器(打击乐器)
击鸣乐器通过敲击发声,是苗族传统乐器中用于营造热烈氛围的重要类型,包括铜鼓、木鼓、铜锣等。
铜鼓:苗族珍视的传统打击乐器,主要分布于巴拉河流域等地区。旧时铜鼓用响铜铸成,呈喇叭口盆型,腰略细,两侧有弧形提耳,鼓面刻有12角变形菊花等浮雕图案(象征吉祥)。每面铜鼓配无耳木桶、鼓棒和棉鼓槌,敲击时发出低沉雄浑的声音,是苗族祭祖(如“翻鼓节”)、节庆等重要活动的核心乐器。历史上曾因“破四旧”大量流失,2007年起逐步恢复(现有24面,含新购和仿制)。
木鼓:苗族祭祖活动的专用乐器,用于“翻鼓节”等仪式。用楠木凿空制成,长约150厘米,直径约30厘米,两头绷牛皮作鼓面。使用时置于木架上,用鼓棒敲击,节奏强烈,伴随芦笙舞,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铜锣:苗族民间常用的打击乐器,常与铜鼓、木鼓配合使用,用于节庆、婚嫁等场合,营造热闹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