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由南词、花鼓滩簧、昆曲三种艺术形式合流衍变而成,其形成过程贯穿了清代至民国的文化融合与艺术实践。
1. 前身:苏滩(对白南词)
苏剧的直接源头是“苏滩”(又称“对白南词”“打山头”),最初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演员分任生、旦、净、丑等角色,自拉自弹演唱。苏滩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的“南词”(与北曲相对的曲牌体清唱艺术),清乾隆年间,南词与江南民间流行的“花鼓滩簧”(以说唱、舞蹈为主的民间小戏)合流,形成“苏滩”。苏滩的剧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前滩,主要改编自昆曲,将昆曲深奥的曲词改为通俗的七字句,保留昆曲情节框架,如《西厢记》《牡丹亭》《占花魁》等;另一类是后滩,多来自花鼓滩簧或民间生活,以一旦一丑的对子戏为主,内容诙谐幽默,如《卖橄榄》《荡湖船》《马浪荡》等。
2. 向戏曲过渡:化妆苏滩
20世纪初,苏滩开始尝试化妆表演。1912年,苏州、上海等地出现“化装苏滩”,演员穿古装、画脸谱,从清唱转向舞台表演。1920年代,上海“海道”苏滩(区别于苏州“苏道”)在游艺场、剧院演出整本戏,如《呆中福》《十五贯》,标志着苏滩向戏曲剧种迈进。
3. 正式形成:国风新型苏剧团
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首次将苏滩与昆曲混合演出,尝试将苏滩打造成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此举被视为苏剧正式形成的标志,苏剧从此脱离曲艺范畴,成为兼具文学、音乐、表演的综合舞台艺术。
二、苏剧的艺术特点
苏剧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南词的雅致、滩簧的通俗与昆曲的细腻,形成了婉转清丽、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其核心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唱腔:多元融合,江南韵浓
苏剧的音乐唱腔以昆曲曲牌为基础,吸收了南词的代言体唱法与滩簧的民间曲调,形成了“太平调”“弦索调”“费家调”“柴调”“迷魂调”等十余种传统曲调。其中,“太平调”是更具代表性的声腔,分男、女腔及角色行当,有慢板、快板、散板等板式,旋律优美、抒情性强,如《醉归》中的“牵动情怀”“醉态沉沉”等唱段,充分展现了苏州人儒雅、细腻的气质。伴奏以二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江南丝竹(如琵琶、笛子、笙),增强了音乐的江南风情。
2. 表演风格:借鉴昆曲,细腻传神
苏剧的表演艺术深受昆曲影响,早期苏剧艺人多为昆剧演员,或昆苏兼演(如朱国梁、张娴等),因此吸收了昆曲的程式化动作与细腻的内心体验。苏剧表演注重“以情带形”,通过眼神、手势、身段的细微变化传递角感,如《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的“步步娇”“醉扶归”,通过舒缓的身段与含蓄的表情,展现了少女的娇羞与春意。苏剧保留了滩簧的通俗性,动作简洁明快,贴近生活,适合大众观赏。
3. 角色行当:与昆曲同源,灵活兼行
苏剧的角色行当体系与昆曲基本一致,分为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穷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净、副、丑等。但由于演员数量有限(传统班社多为57人),演员往往一人兼演多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这种灵活的行当设置,既保留了戏曲的规范性,又适应了苏剧小型演出的特点。
4. 传统剧目:前滩雅致,后滩通俗
苏剧的传统剧目分为前滩与后滩两大类。前滩剧目主要改编自昆曲,以折子戏为主,情节与昆曲基本一致,但唱词改为通俗的七字句,如《西厢记·跳墙》《牡丹亭·闹学》《占花魁·受吐》等,保留了昆曲的文学性,同时贴近市民审美。后滩剧目多来自花鼓滩簧或民间生活,以滑稽段子、时事小曲为主,如《卖橄榄》(讽刺市井无赖)、《荡湖船》(展现江南水乡风情)、《马浪荡》(调侃浪荡子弟)等,语言诙谐、情节生动,深受底层群众喜爱。
5. 语言与审美:吴侬软语,雅俗共赏
苏剧以苏州方言为依托,唱腔与念白具有“甜、软、糯”的特点,符合苏州人儒雅、内敛的气质。前滩剧目语言雅致,接近昆曲的文学性;后滩剧目语言通俗,充满生活气息,如《卖橄榄》中的“橄榄要买二三十,授拉阿姐手里掸”,用苏州方言演唱,幽默风趣,极具地域特色。这种“雅俗共赏”的审美风格,使苏剧既能满足士大夫的审美需求,又能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