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前一天叫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庆祝活动的核心节点之一。
一、除夕的日期与别称
除夕对应的农历日期为腊月三十(若腊月为小月,则为二十九),民间习惯俗称为“年三十”“大年三十”“年三十晚”(闽南语称“三十暝”)。其名称中的“除”意为“去除”(辞旧),“夕”指“夜晚”(岁末最后一晚),合起来象征“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另换新岁”。
二、除夕的传统内涵与习俗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关键节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团圆守岁:全家老小围坐一堂,吃年夜饭(必有鱼、饺子等吉祥菜品,寓意“年年有余”“更岁交子”),通宵不眠(称为“守岁”,寓意“驱邪避凶、迎接福气”)。
驱邪祈福:贴春联(用红纸写上吉祥话语,替代古代桃符,寓意“避邪纳福”)、挂红灯笼(象征“红红火火”)、燃放爆竹(传说可吓跑“年兽”,寓意“热闹喜庆、驱除晦气”)。
祭祀祖先:部分家庭会在除夕中午或晚上,向祖先牌位或坟墓供奉三牲、酒茗、糕点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
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对家庭、传统的重视与情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