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admin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端午节的习俗融合了皇家礼仪与民间传统,既庄重又充满生活气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吃粽子:传统风味与馈赠礼仪

北京粽子以小枣粽、豆沙粽为核心,多为二米粽子(江米+黄米),用苇叶包裹,煮好后蘸白糖食用。过去,端午前街坊亲友会互相赠送粽子及五毒饼、玫瑰饼等食物,寓意“祛疫消灾”。如今,稻香村、宫颐府等老字号仍保留传统 *** 工艺,是北京端午的特色美食。

北京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2. 插菖蒲、挂艾叶:驱瘟避邪的仪式

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毒日”,需用菖蒲、艾叶驱邪。老北京人多去菖蒲河、什刹海、高梁河等水域采集菖蒲,插于门楣或房檐,借助其挥发性芳香油驱蚊蝇、净化空气。这一习俗源于“黄巢与避难妇女”的传说,逐渐成为社区共同的防疫传统。

3. 赛龙舟:皇家与民间的共同记忆

明清时期,皇家在圆明园福海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皇室成员与百姓共同观赏。如今,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等水域仍是端午游玩的热门地点,虽不再有皇家赛事,但民间仍保留着“划龙舟”的习俗,象征“驱散江鱼、保护屈原”的精神。

4. 吃五毒饼:“咬”掉五毒的吉祥糕点

五毒饼是北京端午特制的圆形糕点,表面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五毒)图案。民间认为吃五毒饼可“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过去富贵人家爱供玫瑰饼(用妙峰山玫瑰制成),普通人家则以桃酥式五毒饼为主,初五晚间撤供。

5. 喝雄黄酒、点“朱砂判儿”:驱邪避害的细节

大人喝雄黄酒,认为其可“杀菌驱虫”(源于《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身的传说);给孩子用雄黄酒抹耳朵、鼻孔,防止蚊虫叮咬。用朱砂笔给钟馗、孙天师画像点红眼睛,称为“朱砂判儿”,寓意“镇宅辟邪”。

6. 戴“五毒背心”“虎头鞋”:守护孩子的平安

家长为孩子准备五毒背心(用彩色丝线缝制,绣有五毒图案)、虎头鞋,象征“收服五毒、驱邪避灾”;手腕、脚腕系花花绳(又称“续命绳”),寓意“延长寿命”;女孩胸前佩戴“缯子”(粽子状布艺),男孩挂装五毒的葫芦,这些饰物成为端午期间儿童的“标配”。

7. 女儿节:出嫁女回娘家的温馨传统

北京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出嫁女子需回娘家探亲,手臂系彩色丝线、胸前戴红绒花,成为街头一景。商家也会在此时下账帖讨账,亲友间馈赠礼品,增进感情。

8. 斗百草:儿童的趣味游戏

儿童之间玩“斗百草”,两人持草相对,将草勾住后向自己方向拉,断者为输,最终选出“百草王”。这一游戏充满童趣,是端午期间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活动。

9. 天坛“辟毒”游玩:皇家园林的节日时尚

辛亥革命后,北京人流行去天坛等皇家园林游玩,认为此处“能辟毒”。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等水域也是端午游玩的热门地点,人们在此休闲、祈福,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

这些风俗不仅承载着北京的历史记忆,更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愿,至今仍在民间传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