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恋观与订婚流程
传统上重家族意见,常由“找赤”(媒人)往返说亲;过去存在早婚现象,如今已明显减少,更多家庭按法定婚龄缔结婚姻。
订婚通常分两步:先送“订茶”(多为“四色礼”,辅以衣物、化妆品),再行正式订婚手续“麦赫勒库和”(送彩礼),彩礼由男方备银钱、衣物、首饰等,数额视家境而定。
婚前4—5天送“开剪”礼,常见为大素盘十个与活羊一只(亦称“尼卡哈羊”),寓意喜事将启、吉庆盈门。
二、婚礼仪式与宗教元素
婚礼多选在星期五“主麻日”举行,设宴待客,席面常见油炸面食、糖包、肉包、烩菜、羊肉、鸡肉等,许多家庭席上不放烟酒。
迎亲时由阿訇主持证婚,念诵“尼卡哈”(结婚证词),经双方同意后婚姻方被承认;阿訇当众议定一定数额的“尼卡钱”,象征男方对女方的承诺与责任;随后向人群撒红枣、核桃与喜钱,寓意早生贵子、喜庆吉祥。
三、迎亲趣俗与“偷厨”
新娘启程前,新郎需到岳父家厨房向做饭的妇女致谢并“偷厨”——趁乱悄悄带走一件厨具(如筷子),寓意把新娘家的烹饪手艺“偷”到婆家;姑娘们常以抹锅黑打趣拦阻,热闹非凡。
离开女方家前,新郎还会再次向厨师致谢并“偷”小件用具,完成这场带点“惊险”的礼俗互动。
四、热闹的喜筵与“戏公婆”
婚礼白天常设“上马汤”(临行前的一道汤席),新郎临走前仍要到厨房致谢并“偷”用具,礼数与趣味并重。
喜筵上流行“戏公婆”:给公公婆婆抹锅黑、反穿皮袄、系铃铛、戴破帽,甚至倒骑毛驴或牛示众嬉戏;在东乡人看来,这是对新人的更高礼遇与最热烈的欢迎。
五、洞房“砸枕头”与“哈利”歌舞
新婚夜闹房的“砸枕头”将气氛推向 *** :伴娘与女客护着蒙面新娘,男宾以枕头相砸、寻机一睹芳容;久攻之下新娘掀巾亮相,并打开嫁妆供众人观赏,笑语不断。
宾客齐唱“哈利”:一人领呼“哈利”,众人应和,按节拍击掌或拍臂,双腿弯曲作骑马步,或进或退、左右横行;歌词多为即兴赞颂新人。关于“哈利”的来源,还流传着“玛鲁马山除蟒”的民间故事,象征勇敢与智慧。
六、婚后礼俗与时代变化
次日新人“拜客”,新娘之一次进灶房擀“试刀面”,请邻里长者品尝手艺,既示尊重也展身手。
传统上受文化影响、婚礼多由父母操持,但如今尊重个人意愿与依法婚龄已成主流,许多家庭在保留热闹礼俗的更注重文明、节俭与双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