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融合的独特方式

admin

1. 品牌化文艺交流:以“常态化活动”搭建情感共鸣桥梁

通过打造兼具艺术性与参与性的品牌活动,将文艺作为两岸同胞情感联结的“通用语言”,推动文化从“地缘相近”走向“心灵契合”。例如,平潭综合实验区连续六年举办海峡两岸(平潭)合唱交流音乐会,吸引两岸30支合唱团近千名艺术家同台献唱,用歌声传递“两岸同根”的情感共鸣;举办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汇聚两岸曲艺名家,通过相声、评书等传统曲艺形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开展岚台端午诗会、平潭国际旅游岛笔会等文学活动,邀请台湾知名艺术家参与文学讲座、诗文朗诵,促进两岸文学领域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这些品牌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矩阵,让文艺成为两岸同胞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

2. 闽台非遗联动:以“传统技艺”传承文化基因

两岸文化融合的独特方式

依托闽台同源的非遗资源,通过“联合申报、活态展示、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例如,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惠安石雕、漳州布袋木偶戏、歌仔戏、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等闽台非遗项目,通过“海峡两岸漆艺大展”“雕刻艺术大赛”“非遗展览”等形式,促进两岸匠人交流与合作;鼓楼区依托36处涉台文物资源,联合台湾团队申报“台湾铜门刀 *** 技艺”(区级非遗)、“茶帮拜妈祖”信俗(市级非遗),让闽台两岸民众共同了解闽都文化,加强对地缘文化的认同;通过“AR寻宝”“数字档案”等科技手段,为非遗注入新活力,例如“闽王祠—严复故居—三坊七巷”涉台文化游线的“AR寻宝”环节,游客扫码即可解锁严复与台湾弟子的历史故事,参与率达85%,台湾游客复游率提升40%。

3. 两岸合作创作:以“艺术融合”推动创新性发展

鼓励两岸艺术界合作打造精品项目,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与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合作打造闽台地方戏《阿搭嫂》,融合高甲戏、客家戏、歌仔戏三个传统剧种,以喜剧方式宣扬“但行好事,有难相帮”的传统美德,成为两岸戏曲合作的典范;该剧还通过“冬令营”“常态化培训”等形式,推动两岸青年艺术教学交流,2017年以来,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学生多次到厦门学习高甲戏、南音,为合作创排奠定基础;《蝴蝶之恋》(歌仔戏)、《阿搭嫂》等合作作品,不仅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中国艺术节等平台展演,还通过“面对面学习、心连心交流”的模式,增进了两岸戏曲工作者的情谊,为两岸艺术融合提供了成功范例。

4. 基层与青年参与:以“共建共享”促进情感共融

通过“基层社区治理”“青年人才培养”等方式,让两岸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实现从“文化共鸣”到“情感共融”的跨越。例如,鼓楼区创新引入台湾团队参与社区治理试点,推动两岸同胞共建“完整社区”,将文化交流与基层共治结合,实现从“文化共情”到“基层共治”的深度联结;平潭综合实验区实施“文艺人才培育计划”,吸纳30名台胞加入区各文艺家协会(涵盖音乐、书法、摄影等领域),探索“常态化引才机制”(邀请张晓风、简政珍等台湾艺术家担任协会艺术顾问),同时为在岚台胞提供“文艺大讲堂”“两岸花朝节”等特色活动,丰富台胞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提升艺术涵养;丽水的“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漳平台的“台湾农民创业园”等,通过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让台湾青年参与大陆乡村振兴,例如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商陈志坚,不仅申领了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书,还获得产业贷款,成为两岸农业融合的受益者,进一步增强了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