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祈福”的“福”:传统语境下的核心内涵
“福”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核心符号,其内涵历经演变,始终围绕“美好生活向往”展开。
1. 本义溯源:甲骨文中的“福”字,字形为“双手捧酒坛敬献神灵”(如“”),表示用酒祭祀以祈求神灵庇佑,本义为“求神赐福”“神灵保佑”(《说文解字》:“福,祐也,从示,畐声”)。金文中演变为形声字,“示”(祭台)表意,“畐”(fú,器皿中装满东西)表声,强调“盛满贡品供奉,祈求福泽”。
2. 经典定义:《尚书·洪范》系统提出“五福”概念,明确“福”的具体指向:“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多财),三曰康宁(健康平安),四曰攸好德(崇尚美德),五曰考终命(善终)”。这一定义将“福”从物质(寿、富)延伸至精神(康宁、攸好德、考终命),成为中国传统“福”文化的核心框架。
3. 引申与扩展:随着社会发展,“福”的含义逐渐泛化。《韩非子》提出“全寿富贵之谓福”,将“全寿”(长寿)与“富贵”(财富地位)结合;民间更有“福、禄、寿、喜、财、安”六大吉祥之说,“福”居首位,涵盖平安、健康、富足、子嗣、顺遂等所有美好期待。
二、“祈福”的常见别称
“祈福”是传统社会中表达对“福”的追求的核心活动,因地域、场景、对象不同,衍生出多种别称:
1. 按活动性质分类:
作福:多见于乡村集体祈福活动,如福建南安“做福”(每甲承担一次,包括迎神、杀猪、吃福面、分福肉)、福鼎“六月六祈福会”(集资祭祀神祇),强调“集体参与、共享福泽”。
祈年:以祈求农业丰收为核心,如北京天坛“祈年殿”(明清皇帝祈求丰年的场所)、《诗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仪式。
纳福:侧重“接受福泽”,如春节“迎春纳福”(贴福字、守岁)、日常“纳福迎祥”(接受神灵或他人的祝福),强调“接纳福气”。
分福/散福:祭祀后将供品分享给众人,如春节“散福”(合家吃团圆饭)、乡村“分福肉”(将祭祀后的猪肉分给村民),认为“供品沾有仙气,分享可带来福气”。
2. 按对象与场景分类:
游神祈福:通过抬神像巡游村落,祈求神灵巡视保佑,如福建莆田“妈祖绕境”(妈祖神像巡游)、广东潮汕“营老爷”(地方神祇巡游),规模宏大,参与度高。
斋醮祈福:道教仪式,如“打醮”(设坛祭神、诵经祈福),用于消灾解难、祈求平安,常见于传统节日或重大事件(如求雨、求子)。
岁时祈福:结合节日开展的祈福活动,如春节“贴福字”(倒贴寓意“福到”)、元宵“赏花灯”(祈求光明顺遂)、端午“送虫福”(祈求驱除害虫、五谷丰登),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