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锡伦是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的风水大师、进士及高州知府,以“救贫济世”的风水理念闻名,其在高州府的一系列风水实践,不仅化解了民生疾苦,更成为岭南风水史上的经典案例。
一、赴任高州:从京官到“治水先生”的转变
戴锡伦嘉庆元年(1796年)高中二甲进士,本想在京任职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却因阴错阳差被任命为广东高州知府。初到高州,他巡城三日,发现城中百姓普遍患有腿脚水肿病(又称黄肿病),且府城风水布局存在明显缺陷:府衙坐南朝北(违背北半球“坐北朝南”的采光原则),东、南、西、北四门方向不正;冼太庙前开挖水池,导致城内水流不畅,湿气淤积。这些风水问题被认为是当地疾病频发的重要诱因。
二、禁馆锁匠:以“堵”促“疏”的治理策略
为彻底解决风水乱象,戴锡伦张贴榜文,将高州城内所有风水地理馆及地师收狱,禁止民间私自挂牌设馆、从事占卜择日等活动。此举措看似强硬,实则是为了淘汰庸师,为后续引入真正懂风水的人才铺路。半月后,信宜梅垌乡的风水明师梁伯铎(本地姜) 南下高城,以“三不去”(骑马坐轿不去、坐车不去、戴府亲临自去)的傲气引起戴锡伦注意。戴锡伦亲自上门迎接,二人从此开启合作。
三、合作治城:风水布局的系统调整
戴锡伦与梁伯铎经过环城勘察、登塔观水,最终确定了系统的风水改造方案:
1. 调整府衙朝向:将原坐南朝北的府衙改为坐北朝南,顺应北半球阳光照射规律,改善城中采光;
2. 修 *** 门朝向:将府门转向案笔架山(今高州笔架山),借“笔架”之形寓意文运昌隆;
3. 兴建文塔:在城东巽位(今高州文笔岭)修建文笔塔,以“文笔冲霄”之势提升文风,后来高州文人辈出,被认为与此塔有关;
4. 整治冼太庙前水池:填平冼太庙前的水池,消除湿气淤积的根源;
5. 疏通城内水系:开挖河道引水入城,将城内积水通过兑方(今榕木头一带)排出,解决“水滞不通”的问题;
6. 改造圣殿:在艮方(东北方)低洼处植树,弥补该方位气场不足,强化府城整体气场。
四、病愈文兴:风水改造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改造,高州城的风水格局焕然一新。城中水肿病逐渐绝迹,百姓肤色白里透红、体健身壮;文风也日益兴盛,此后高州涌现出大批文人贤士,如清代高州中学的创办与发展,便被认为与当年文塔的兴建密切相关。戴锡伦与梁伯铎也因此获得嘉庆皇帝封赐的“国师”称号,成为岭南风水界的佳话。
五、晚年出家:从官员到高僧的转身
戴锡伦任满离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后,途经阳西大垌山净业寺,为大垌山的“三面青山环抱、一湖碧水映照”的风光所迷,遂剃发为僧,法号释大千,成为净业寺第三代祖师。他在寺内潜心佛事,修整经书、捐献积蓄,还将高州府衙旁的寺庙改为净业寺分院,并将净业寺田产拨给周边寺院(如回隆寺田租17石9升)。圆寂后,戴锡伦葬于净业寺背后的“画眉跳架”山,其墓采用“尖嘴凶鹰”的天星制化手法,成为风水界的经典案例。如今,阳江一带戴姓族人多为其后人,其中不乏官贵、文豪与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