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其汉玉文化是汉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以“数量多、品种全、质地优、工艺精”著称,被誉为徐州“汉代三绝”(汉墓、汉俑、汉画像石)之外的“第四绝”。从狮子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到北洞山的玉卮,从东洞山的组玉佩到石桥石灰厂的透雕龙凤纹玉环,徐州汉玉不仅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琢玉技艺,更折射出汉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丧葬习俗与审美追求。
一、徐州汉玉的基本概况:数量与种类的巅峰
徐州汉玉的出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现已发掘的汉代王侯贵族墓葬(如狮子山、北洞山、小龟山、白云山等楚王墓及刘和、刘慎等高级贵族墓)几乎“墓墓有玉”。据统计,全国发现的53件玉衣中,徐州占12件(占比22.4%);仅狮子山楚王墓就出土玉器200余件套,其中金缕玉衣用玉片4248片(穿缀金丝重1576克),是目前出土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更好、 *** 工艺最精的金缕玉衣。徐州汉玉的品种涵盖礼仪用玉(玉璧、玉圭、玉璋)、敛葬用玉(金缕玉衣、玉面罩、玉枕、玉棺)、装饰用玉(S形玉龙佩、玉组佩、玉带钩、玉剑饰)、生活用玉(玉卮、玉杯、玉砚)及玉质兵器(玉戈、玉矛)等,几乎囊括了汉代玉器的所有门类。
二、徐州汉玉的艺术与工艺:汉代技艺的巅峰
徐州汉玉的工艺代表了汉代玉雕的更高水平,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技法是“汉八刀”与“游丝毛雕”。“汉八刀”以刀锋为笔,寥寥数刀便勾勒出器物的轮廓与神韵,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蝉,背部阴刻三条直线表现翅膀,腹部用简单线条勾勒腹部纹理,刀法简洁有力,将蝉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游丝毛雕”则以纤若秋毫的阴线勾勒细节,如玉璧上的谷纹、云纹,玉龙佩上的涡纹,线条流畅自然,疏密均匀,毫无滞迹,展现了汉代工匠极高的技艺水准。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也被广泛应用,如透雕龙凤纹玉环(黄白色玉质,通体透雕三条虺龙蟠绕,环身饰熊、凤鸟及卷云纹)、双龙首玉带钩(一整块玉料雕制,钩首为龙首,器身为两条并列龙身,钩尾并排雕刻一对龙首),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三、徐州汉玉的文化内涵:礼乐与世俗的交融
徐州汉玉不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承载着汉代的文化内涵。玉是“礼”的象征,礼仪用玉(如玉璧、玉圭)用于祭祀天地、祖先,体现了汉代“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与社会等级制度;玉是“死”的寄托,敛葬用玉(如金缕玉衣、玉面罩)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认为玉能保护尸体不朽,象征着死者的高贵身份与品德;玉是“美”的追求,装饰用玉(如S形玉龙佩、玉组佩)造型优美,纹饰华丽,体现了汉代人对美的崇尚与追求;玉是“生活”的写照,生活用玉(如玉卮、玉杯、玉枕)用于日常饮食、起居,反映了汉代贵族的奢华生活与世俗情趣。
四、徐州汉玉的传承与影响:从古代到现代
徐州汉玉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古代,更影响着当代。近年来,徐州通过“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精品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等展览,将徐州汉玉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人了解汉代玉文化的魅力。徐州玉雕艺人传承汉代玉雕技艺,创新发展出淮派玉雕,将“汉八刀”“游丝毛雕”等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风格的玉雕作品(如再现狮子山玉卮蟠螭纹的作品),推动了汉玉文化的活态传承。徐州汉玉的研究也为汉代历史、文化、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如通过玉衣的形制与材质,可以研究汉代的丧葬制度与社会等级;通过玉器的纹饰与造型,可以研究汉代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