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于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交节,标志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古时人们将立冬分为三候,每一候对应特定的自然现象,反映了此时节的气候与生态变化。
一候:水始冰
物候现象:立冬之后,气温显著下降,水面开始凝结成薄冰。此时北方偏冷地区(如东北、西北)的河流、湖泊边缘更先出现冰层,像是大自然为水面铺上一层晶莹的“玻璃”;南方部分地区虽未结冰,但水温已降至较低水平,呈现“寒塘渡鹤影”的清冷感。
成因: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热量持续散失,水温降至冰点(0℃)以下,导致水面结冰。
二候:地始冻
物候现象: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地表温度降至零度以下,土壤中的水分因低温结冰,土地变得坚硬、开裂。此时田野里的土壤逐渐失去弹性,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呈现“冻土封疆”的冬季景象。
成因:土壤中的液态水转化为固态冰,体积膨胀导致土壤颗粒紧密结合,形成坚硬的冻土层。这一过程会持续至冬至前后,对越冬作物的根系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物候现象:立冬后,野鸡(雉)一类的大鸟因寒冷减少活动,逐渐迁徙至温暖地区或躲入密林深处,野外少见其踪影;而海边或水域附近,外壳颜色、线条与野鸡相似的大蛤(蜃)增多,古人因此产生“雉变成蜃”的联想。
成因: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误解。实际上,野鸡迁徙是其适应寒冷环境的本能行为,而大蛤是贝类生物,冬季因水温降低活动减缓,外壳暴露在外,容易被观察到。两者形态的相似性引发了古人的奇幻想象。
立冬三候不仅记录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万物收藏”的冬季特征。此时节,无论是水结冰、地冻结,还是鸟类迁徙、贝类活跃,都在诉说着冬天的到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