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年夜饭:阖家团圆的仪式感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又称“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家庭聚餐,象征着家庭团聚与辞旧迎新。南北饮食文化差异显著:北方必吃饺子,形似金元宝,寓意“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部分地区还会在饺子里包入、枣子、糖等,吃到象征“财运亨通”,吃到枣寓意“早生贵子”,吃到糖代表“生活甜蜜”;南方则有吃年糕(“年年高升”)、汤圆(“团团圆圆”)、鱼(“年年有余”,需留一部分不吃以表“有余”)等习俗。年夜饭的菜品多有吉祥寓意,如鸡(“吉祥如意”)、发菜蚝豉(“发财好市”)、长年菜(“长寿”)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守岁:辞旧迎新的跨年仪式
守岁又称“熬年”,是除夕夜的传统习俗,源于古人对“年兽”的传说(为驱赶年兽,人们彻夜不眠)。如今,守岁更多是家人团聚、共迎新年的方式: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看春晚,等待新年钟声敲响。守岁既有对逝去旧岁的惜别留恋,也有对新一年的殷切期望,象征着“辞旧迎新”的时间交替。
3. 贴年红:营造喜庆氛围的视觉符号
“年红”是除夕夜贴春联、门神、窗花、福字、年画等红色装饰的总称,是中国人过年更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春联以对仗工整、吉祥如意的文字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门神多为秦琼、尉迟恭等武将形象,寓意“驱邪避凶”;窗花则以剪纸艺术展现吉祥图案(如“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增添节日喜庆;福字通常倒贴,寓意“福到”;年画则多以“福禄寿三星”“六畜兴旺”为主题,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祭祖:慎终追远的孝道传承
祭祖是除夕夜的重要传统,体现“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人们会在家中摆放祖先牌位或遗像,陈列供品(如水果、糕点、酒肉),上香叩拜,邀请祖先“回家过年”。部分地区还会到宗祠或祖坟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祭祖仪式通常在年夜饭前进行,寓意“不忘根本”,强化家族凝聚力。
5. 压岁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是除夕夜长辈给晚辈的红包,最初用于“镇恶驱邪”(传说邪祟会伤害儿童,压岁钱可保平安)。如今,压岁钱更多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金额多为吉祥数字(如666、888),寓意“顺顺利利”“发财”。部分地区还有晚辈给老人压岁钱的习俗,称为“反向压岁钱”,寓意“长寿安康”。
6. 踩岁:寓意“岁岁平安”的民间游戏
踩岁又称“踩祟”,是除夕夜的传统游戏。人们会在院子里铺上芝麻秸(或稻草),全家人一起踩踏,芝麻秸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象征“踩碎邪祟”。“芝麻开花节节高”,踩岁也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7. 放爆竹:辞旧迎新的传统娱乐
放爆竹是除夕夜的经典习俗,源于古代“驱邪”的传说(爆竹声可吓跑年兽)。如今,放爆竹更多是增添节日喜庆氛围,但部分地区因环保要求有所限制。爆竹声象征“辞旧迎新”,寓意“驱走晦气,迎来好运”,是中国人过年不可或缺的声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