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同时具备祭祖孝亲、宗教救赎、民间信仰等多重文化内涵,主要被称为中元节(道教)、盂兰盆节(佛教)、鬼节/七月半(民间俗称)。
1. 道教视角:中元节——“地官赦罪”的祈福节日
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定为“上元、中元、下元”,对应“天官、地官、水官”三大神祇的诞辰。其中,中元节(七月十五)是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传说地官会在这一日降临人间,检校众生善恶、赦免鬼魂罪孽。道教宫观通常会举行“中元斋醮”(法会),诵经祈福,为信众消灾解厄;民众也会祭祀祖先,焚烧纸钱,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平安、来年顺遂。
2. 佛教视角:盂兰盆节——“解倒悬”的孝亲节日
“盂兰盆”源自梵语“Ullambana”,意为“解救倒悬”(形容饿鬼道的痛苦如被倒吊)。其起源与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传说密切相关:目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用神通看到母亲堕入饿鬼道,受尽饥饿折磨,便用钵盛饭供养母亲,但饭未入口即化为灰烬。佛陀告诉他,需在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安居圆满之日,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僧伽的功德力,才能救母亲脱离苦海。此后,佛教徒便在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法会”,供佛斋僧,超度历代先祖,强调“孝亲”与“慈悲”的精神。
3. 民间视角:鬼节/七月半——“鬼门开”的祭祀节日
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源于上古时期的“秋尝”习俗(农作物成熟时祭祀祖先,分享丰收喜悦)。农历七月被视为“鬼月”(传说鬼门在七月初一开启,十五达到高峰,月末关闭),七月十五是鬼门大开的日子,亡魂会返回人间:有主的鬼魂回家接受子孙祭祀,无主的孤魂则在人间游荡。民间会在这一日举行祭祖(摆放时令祭品、焚烧纸钱)、放河灯(用荷花灯照亮鬼魂归途)、烧包(封装纸钱写上祖先名讳焚烧)等活动,既缅怀先人,也安抚孤魂,祈求人间安宁。
三者的融合:从多元到一体的节日演变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虽起源于不同宗教或传统,但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唐代以后,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在民间合流,形成了以“祭祖、普渡、祈福”为核心的综合节日;民间则将三者统称为“七月半”或“鬼节”,成为涵盖儒释道文化、连接生死情感的重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