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颐”是汉语中对百岁老人的经典且正式的称呼,源自古代典籍《礼记·曲礼上》中的“百年曰期,颐”。其中“期”意为“百年为期”,“颐”指“供养、照料”,合起来特指百岁老人因年龄增长,饮食起居需依赖他人全程照顾的状态。这一称呼不仅客观描述了百岁老人的生理特征,更蕴含着对晚辈尽孝、社会关怀老人的道德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传统雅致称呼:人瑞
“人瑞”是中国传统礼仪中对百岁老人的尊称,强调其“长寿稀有”的特质。在传统文化中,“瑞”象征吉祥、珍贵,将百岁老人称为“人瑞”,既是对老人健康长寿的赞美,也将其视为社会的“活宝贝”——他们的存在如同祥瑞,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社会的智慧。这一称呼常见于传统文献、节庆祝福及官方对百岁老人的表彰中,传递出对长者的敬畏之心。
三、通俗常见称呼:百岁老人/百岁长者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百岁老人”或“百岁长者”是最常用的称呼,简洁明了且充满尊重。“百岁”直接点明年龄特征,“老人”“长者”则突出其社会身份,适用于家庭、社区及公共场合。这种称呼没有过多修饰,却能让百岁老人感受到被关注与重视,符合现代社会对“平等、友善”的价值追求。
四、地方特色称呼:寿星、寿翁、寿妪
部分地区还有更具地方特色的称呼,如“寿星”(寓意如星辰般闪耀的长寿者)、“寿翁”(对百岁男性老人的尊称)、“寿妪”(对百岁女性老人的尊称)。这些称呼多流传于民间,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体现了各地对百岁老人的独特情感与敬重方式。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