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随着东亚大气环流完成从冬到春的转变,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回升,除东北、西北地区外,日平均气温普遍升至12℃以上,江南、华南等地甚至可达15℃以上,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但此时冷空气仍有残余势力,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忽冷忽热的天气易导致倒春寒(气温骤降)和晚霜冻(夜间低温),对小麦、水稻秧苗及开花果树(如梨、桃)等春播作物生长构成威胁。
二、降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
清明时节降水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鲜明格局:
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其典型特征,冷暖空气在江南交汇,多时阴时晴的连绵阴雨,虽能满足作物(如小麦、油菜)生长需水,但过多的雨水易引发湿渍害(土壤积水)和寡照(光照不足),影响作物根系呼吸与光合作用;
华南地区:进入前汛期(4月至6月),受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影响,多强降雨甚至暴雨,部分区域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需警惕洪涝灾害;
北方地区:降水稀少(如西北、东北等地月降水量不足20毫米),气候干燥多风,春旱成为主要气象灾害,对春播作物(如玉米、棉花)播种和出苗不利,需加强蓄水保墒和适时春灌。
三、多风干燥(北方为主)
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华北)受大陆冷高压残余影响,风力较大(多为34级偏北风),空气湿度低(相对湿度多在50%以下),加上降水稀少,沙尘天气频发(如沙尘暴、扬沙)。此时山林田野草木萌发,易燃物增多,需重点防范森林火灾。
四、“明前茶”品质凸显的气候条件
清明前(4月上旬前),茶树经过冬季休眠,积累了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此时气温适中(10℃18℃)、雨水充沛(江南等地月降水量80150毫米),茶树新芽萌发嫩度高、品质优。但因气温仍较低,茶叶生长缓慢,采摘期短(仅1015天),产量有限,故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