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二十四山是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标识方位的核心体系,将周天360度划分为24等份(每山15度),融合八卦、天干、地支三类符号,形成精密的方位能量框架。其阴阳属性的划分是风水布局(如立向、消砂、纳水)的关键依据,直接影响对气场旺衰、吉凶的判断。
一、二十四山的组成
二十四山由八卦(乾、坤、巽、艮、坎、离、震、兑)、八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每卦统辖三山:
震卦(正东):甲、卯、乙;
巽卦(东南):辰、巽、巳;
离卦(正南):丙、午、丁;
坤卦(西南):未、坤、申;
兑卦(正西):庚、酉、辛;
乾卦(西北):戌、乾、亥;
坎卦(正北):壬、子、癸;
艮卦(东北):丑、艮、寅。
二、阴阳属性的核心分类逻辑
二十四山的阴阳属性主要基于三元龙体系(地元龙、天元龙、人元龙),同时可结合河图洛书数理(天干地支藏元的奇偶性)理解,两者共同构成风水立向的理论基础。
1. 三元龙阴阳分类(风水主流分法)
三元龙是将每卦三山分为“天、地、人”三元,对应不同的阴阳属性:
天元龙(中间的山):为“父母爻”,阴阳属性由卦象本身的奇偶性决定(乾、坤为阳,艮、巽为阳;子、午、卯、酉为阴)。具体包括:乾、巽、艮、坤(阳);子、午、卯、酉(阴)。
地元龙(顺时针方向前一山):为“逆子爻”,阴阳属性由地支藏元的奇偶性决定(藏阳干者为阳,藏阴干者为阴)。具体包括:戌、壬、丙、甲、庚(阳);丑、未、辰、戌(阴)。
人元龙(顺时针方向后一山):为“顺子爻”,阴阳属性与地元龙互补(地元龙阳则人元龙阴,反之亦然)。具体包括:亥、寅、午、乙、辛(阳);癸、丁、巳、寅(阴)。
2. 河图洛书数理分类(补充分法)
通过河图(天地生成数)与洛书(后天八卦数)的结合,判断天干地支的阴阳:
天干:甲(3)、丙(7)、庚(9)、壬(1)为奇数(阳);乙(8)、丁(6)、辛(4)、癸(2)为偶数(阴)。
地支:子(藏癸,阴)、午(藏丁,阴)、卯(藏乙,阴)、酉(藏辛,阴)为阴;寅(藏甲、丙、戊,阳)、申(藏庚、壬、戊,阳)、巳(藏丙、戊、庚,阳)、亥(藏壬、甲,阳)为阳;辰(藏戊、乙、癸,阴)、戌(藏戊、丁、辛,阴)、丑(藏己、辛、癸,阴)、未(藏己、乙、丁,阴)为阴。
八卦:乾(6+1=7,奇数,阳)、坤(2+7=9,奇数,阳)、艮(8+3=11,奇数,阳)、巽(4+9=13,奇数,阳)为阳;震(3+8=11,奇数,但震为木主阴)、兑(4+9=13,奇数,但兑为金主阴)、离(2+7=9,奇数,但离为火主阴)、坎(1+6=7,奇数,但坎为水主阴)为阴(此部分因卦象五行属性存在争议,主流仍以三元龙为准)。
三、常见二十四山阴阳列表
结合三元龙与河图洛书数理,常见的二十四山阴阳划分如下(以地盘正针为准):
阳山:乾、巽、艮、坤、壬、寅、甲、庚、丙、坤、申、戌、亥、午(部分说法);
阴山:子、午、卯、酉、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丁、未、庚、酉、辛、亥(部分说法)。
注:不同流派(如玄空派、三合派)对个别山的阴阳归属可能存在差异,但核心逻辑均基于三元龙或河图洛书数理。
四、阴阳属性的风水意义
二十四山的阴阳属性主要用于龙向水配合:
净阴净阳局:来龙、坐山、来水、立向均为阴或均为阳(如乾龙立坤向收午水),主发富贵、旺人丁;
阴阳驳杂局:龙、向、水阴阳混杂(如阴龙立阳向收),主败绝、灾祸。
阴阳属性还决定了理气运行的顺逆(阳山顺飞、阴山逆飞),直接影响罗盘理气的推导与布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