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坟插“佛托”(柳枝)
满族清明节更具辨识度的习俗是在祖坟上插“佛托”(满语“fodo”,意为“柳枝”)。传统做法是用五彩纸剪成车轱辘钱图案或扎成小花,披在一米左右的柳木棍上,上端系五彩纸花,形似“摇钱树”。这一习俗源于满族对柳树的崇拜——柳被视为“人类始祖”(萨满教传说中,人是柳的子孙),插柳寓意“后继有人”,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兴旺、百世流芳。旧时还有区分:新坟插“佛托”(带装饰的柳枝),旧坟插普通柳枝,均示“人有后”之意。
2. 祭祀祖先仪式
满族清明祭祖流程严谨,充满敬祖意味:
准备供品:通常包括猪头、猪肉、羊肉、鸡蛋、饺子、酒等(部分地区保留传统食物),以及麻袋、绸带等物品;
分奠仪式:全家按辈分在祖先墓前跪拜,逐一敬献供品,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
烧包袱:用黄毛纸糊成“包裹”(内装冥钱),前面摆放供品,焚化时划一大圆圈(留缺口指向墓地方向,象征“邮寄通道”),并在圈外烧三五张纸“打发外鬼”,防止先人受扰。
3. 结绳与写谱
清明节是满族家族传承的重要节点,两项仪式不可或缺:
结绳:用五色彩线搓成一丈多长的“子孙绳”,从之一代祖先开始,每代扎一个“子孙条”(代表后代),依次排列,绳子越长、子孙条越多,象征家族人丁兴旺;
写谱:将家族中的重要事件(如出生、婚嫁、迁徙、功绩等)记入“谱书”(家谱),提醒后世子孙铭记家族历史。若有子孙不孝或危害家族的行为,长辈会在清明节当众教训,以警示后人。
4. 传统娱乐活动
清明节也是满族人团聚游乐的时刻,常见活动包括:
野餐:全家或亲友携带食物到野外聚餐,结合踏青,享受春光;
卷子舞:具有满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动作欢快,众人围成圈旋转、跳跃,表达对生活的喜悦和对祖先的缅怀;
打马球:满族传统体育项目,骑马持棍追逐毛绒球,兼具竞技性与娱乐性,展现民族尚武精神;
挑青梅:清晨到河边或丘陵采摘嫩青梅,洗净糖渍制成小吃,象征“吉祥如意”,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跳火:集体点燃柴火堆,围绕火堆唱歌跳舞,寓意驱邪避灾、迎接新生。
5. 饮食习俗
清明节期间,满族人会食用特定食物:
糖渍青梅:将嫩青梅洗净、加糖腌制,酸甜可口,象征“百事可乐”;
青茶:饮用清淡的青茶,契合春季“清新”的氛围,也有助于消化野餐食物;
传统面食:如饺子、馒头等,部分家庭会 *** “清明糕”(用艾草汁和面,内包豆沙),寓意“思念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