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的值年神祇体系,源于对岁星(木星)的崇拜。古人观测到木星约12年运行一周天,将其轨道划分为十二等分(对应十二地支),并虚设“太岁”为左旋(与木星右旋方向相反),以每年太岁所在位置纪年。后来,太岁逐渐演变为六十位轮值的神灵(六十甲子神),每位对应一个干支年份,每年有一位当值,称为“值年太岁”或“流年太岁”。
太岁的神位与属性
在道教信仰中,太岁属于天界值年神灵,是“年中天子”,地位尊崇。道教经典《神枢经》记载:“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渊海子平》亦称:“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这意味着太岁不仅掌管当年的吉凶祸福,还是人间诸神的统领者,其权力覆盖全年运势。
六十位太岁神各有具体名讳与背景,多为历史上的忠良贤德之士(如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明代山阳人,曾任佥都御史,主持疏浚宁夏水渠、调整救灾政策,造福百姓)。他们按六十甲子顺序轮值,每年一位,负责该年的运势评判与祸福掌管。
太岁的信仰内涵
太岁信仰融合了天体崇拜与人事道德。一方面,它源于古人对天象的敬畏(岁星的运行规律);它将天象与人事结合,认为太岁神是人间福祸的主宰,其性格与命运受“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影响。民间认为,犯太岁(如本命年、生肖冲犯)会导致运势不佳,需通过安太岁、供奉太岁牌位等方式化解。
元明以后,太岁信仰纳入国家祀典,皇帝每年定期祭祀太岁神,祈祷“辅国安民”;民间则形成了“拜太岁”“谢太岁”的习俗,尤其在农历新年或生日前后,信徒会前往道观或庙宇祭拜,祈求全年平安顺遂。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